來源: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下個月,就要投了!看着建造紫色蔬菜烘幹廠的門口,農夫陳世甫一臉開心。在東頭區倪玉紫菜現代工業園,紫菜烘幹廠的裝置已經安裝完畢,勞工們正在進行裝置調試。
峪峪街靠近岷江河口,是通往頭頭群島的橋頭堡。峪嶼島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裡,周圍紫菜養殖15000餘畝,是東頭紫菜的主要産區。
近年來,東頭"藍灣整治"持續推進,進一步呈現出"水清、岸綠、灘網、灣美、物美、人與人"的新景象。依托良好的産業基礎,倪玉街共投資15億元建設紫菜現代産業園,從種苗、育種、烘幹、銷售等環節與産業短闆相輔相成,助力東頭成功摘獲"中國紫菜小鎮"金招牌。牛渝海"紫"的金塊愛,紫菜正在成為島上人民的"有錢人的食物"。
投資15億元建設現代化工業園
助力紫色蔬菜養殖轉型更新
峪峪海灘資源豐富,是天然紫菜繁育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倪玉紫菜産量占東頭總面積的80%以上。但與福建、蒼南等地相比,渝魚紫菜産業一直結構單一,附加值低,技術發展相對滞後,産業鍊不完善等闆塊短。
"特别是缺乏苗木、加工基地和冷鍊、幹燥等配套企業,長期制約當地紫菜産業的發展壯大。Niyu街官員表示,以紫菜烘幹環節最為關鍵,例如,由于當地沒有大型烘幹企業,一些農民不得不将收獲的濕紫菜進行田間加工,"規模較小的農民,負擔不起運輸費用,隻是成本低廉,将濕紫菜賣給國外商家。"此外,當地紫菜苗産能不足、缺乏大規模冷鍊物流等因素影響了猕紫菜的市場競争力。
下月,随着浙江省"152"項目的開展,全省首個海鮮專業園區——二餘紫菜現代産業園迎來了使用,當地紫菜産業将一一打破解。
二餘紫菜現代工業園占地306畝,總投資15億元,是集紫菜、羊栖蔬菜等藻類深加工、倉儲物流、文化旅遊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産業集聚平台。工業園内設有苗圃廠、初級加工廠、冷鍊物流中心等産業配套項目,吸引了19家以藻類加工為主的上下遊企業,涵蓋從紫菜苗、育種到幹燥、深加工、電子商務銷售、冷鍊物流等産業鍊。産業園的建成,為東頭紫菜産業轉型更新開辟了新局面。
實施"公司與村集體、友善人"模式
破解紫菜産業關鍵瓶頸
對于公園裡的幹燥廠,二餘街,村裡的農民陳世富期待已久。陳世甫共有數十畝紫菜養殖規模。由于缺乏當地的幹燥能力,前幾年他收獲的大部分濕紫菜由福建等小販直接購買,隻有少數可以進一步幹燥的當地加工。
直接銷售濕紫色蔬菜和烘幹它們之間的價格差異有多大?陳世甫為記者計算了一筆賬。每500克濕紫菜的購買價格一般是兩三元,頭水紫菜比較貴,最後幾條水隻有1元左右。10公斤濕紫色蔬菜加工成1公斤幹紫色蔬菜後,價格從每500克50元到100元不等。
"扣除加工費後,幹紫菜的收益大約是濕紫菜的兩倍。陳世富說,一畝海裡一年濕紫菜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幹紫菜可以翻一番到6000元。
除了像陳世富這樣的個體農戶,當地很多大型紫菜養殖企業,也深受幹燥問題的困擾。"我在Niyu有1000多畝紫菜,為了解決烘幹問題,隻能與福建企業合作,送到當地烘幹。溫州市内政海水養殖專業合作負責人曾漢才介紹,濕紫菜的運輸也增加了顯著的額外成本,降低了東頭紫菜的市場競争力。
多年來,尹嶼隻有少數小型幹燥工廠中的房間,技術水準低,污染嚴重。許多當地企業曾試圖建立專業的幹燥廠,但在深入了解後放棄了。"一套專業的幹燥裝置,從購置到安裝需要1000多萬元,還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援。曾漢才告訴記者,限制較大的是水源,"紫菜烘幹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島上缺乏井水、河水等資源,用自來水那麼成本太高。"
今年4月,在東頭區島嶼振興基金的支援下,倪玉街聯合管轄的10個村分出資約2000萬元,回購了由二餘街農業發展公司共同經營的紫菜現代花園的一棟建築。該建築的1-2樓作為幹燥廠,由東頭區内政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投資承包和營運。
"該幹燥廠是紫色蔬菜行業的關鍵配套設施,普通養殖企業沒有能力做,街道會及時介入搶先做。偰玉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街道的協調下,幹燥廠将調用當地水庫淡水,解決生産用水問題,"通過我們原有的'公司和村集體和人-模式,倪玉紫菜的附加值将顯著增加。"
據估計,該幹燥廠年産值可達到6億元,為社群創造1萬個就業崗位,全村集體年收入達到60萬元,實作産值、就業、村集體收入的三倍。
打好産業配套組合拳頭
在海上種植"豐富的民間菜肴"
對于當地農民來說,工業園區不僅破解了幹燥難關這一重要瓶頸,更是對一系列工業短闆的全面補充。
紫菜育種的第一個環節是種苗,過去當地缺乏優質苗基,很多農民隻能從田間買到紫苗。今年2月,紫菜現代園子項目——牛峪新繁育基地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總投資約650萬元,圍繞新紫菜苗圃技術要求,以養殖室、養殖池、水庫三部分為主要内容,具有管理室、觀景室、裝置室等配套功能,建成了東頭第一個現代化蔬菜苗圃生産基地。東頭原生紫菜苗源不足,品質不高,從此成為曆史。
在科技支撐方面,産業園目前引進8家正常合作科研機構,13個工作站,5名院士。其中,浙江大學溫州大黃魚研究所已入駐園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省海水養殖研究院和溫州職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作為項目合作機關已進駐園區,未來将為當地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援, 包括紫色蔬菜。
同時,随着"藍灣"的建設,東頭的海洋生态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水更清澈,海水更藍,紫色蔬菜的品質更好!"陳世富說,去年實施的"破海"工程,開通了一段嶺尼堤壩,讓倪嶼島的南北、海再次出現,"在突破堤壩穿過大海後,堤岸兩側的海水鹹味已經被中和,變得更适合紫菜的生長。"
随着工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因素制約的突破,紫菜正日益成為島民群衆的"富民食"。2020年,倪玉紫菜榉平均産值超過4000元,同比增長20%,漁業家庭平均年收入22萬元,2021年有望再增加1萬元。
一套組合拳頭
李昌達,東頭區海洋生态與藻類研究所所長
作為中國紫菜的故鄉,東頭區紫菜的種植不僅是重要的傳統産業,也是未來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溫州共建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富示範城市示範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開發海島地區,完善海島基礎設施,解決交通、水利、公共服務設施等關鍵問題。
對于東頭紫菜養殖業來說,紫菜現代産業園的建設是近年來最重要的基礎配套設施。依托苗圃、加工、冷鍊、科研等基礎配置的"組合拳頭",東頭紫菜産業發展實作了全産業鍊更新疊代。
産業園的建成,首先,初步打造了較為完整的紫菜養殖産業鍊,提升了産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洞頭紫菜的競争力,将進一步開啟洞頭紫菜的品牌。
二是促進養殖漁民産量和收入的增加。工業園可以為農民提供優良的紫菜苗,促進育種技術的更新換代,促進紫菜的深加工,拓寬紫菜的銷售管道,使農民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最後,要進一步加強村集體資産建設,促進島鄉振興。紫菜現代工業園作為省内唯一的海洋田園綜合體項目,利用産業發展,夯實了海域和鄉村振興的基礎。
本文摘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
使用者名: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