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抗日戰争勝利後,國共雙方在和平談判的同時劍拔弩張,為了鬥争的需要,1945年11月10日,中央決定渡江北上和留在華中、淮南的新四軍部隊組建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劉先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共4萬餘人。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第6縱隊,以原蘇浙軍區第1縱隊為基礎組建,司令員王必成。

王必成于1912年出生,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人。小時候讀過2年的私塾,後因家庭困難而辍學,由于對社會的黑暗感到不滿,1926年,年僅14歲的王必成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農民義勇隊,1928年參加赤衛隊,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剛開始在紅四方面軍第1軍第1師2大隊做勤務員,後來又改為傳令兵。

由于表現突出,很快就被提升為紅四方面軍第10師第3團交通隊通訊班長和隊長,并于1931年提升為紅四方面軍第10師第3團第3營第3連副連長,并逐漸提升,至1936年已任紅30軍89師副師長,年僅24歲,由此可見他的軍事指揮水準非同一般。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到達延安後,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基本都被安排進延安抗大或者學校學習,雖然受張國焘的影響,很多紅四方面軍幹部情緒有波動,比如劉世模、許世友等人,但是王必成卻心胸坦然,與張國焘劃清界限,并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後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參謀長,後又任團長,他帶領部隊在江蘇茅山建立了根據地,由于作戰勇猛,部隊戰鬥力強,被當地群衆譽為王老虎,他帶領的第2團被人稱為老虎團。

1939年11月7日,新四軍第1、第2支隊上司機關合并,組成江南指揮部,陳毅任總指揮,粟裕任副總指揮,王必成為江南指揮部下轄的第2團團長,由于作戰勇敢,富有謀略,很受粟裕賞識,并成為粟裕的得力幹将。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在解放戰争中,王必成曾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在當時華野的12個縱隊中,6縱的人數最多,實力強悍,是粟裕手中的拳頭力量。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指令6縱飛兵奪垛莊,為全殲整編74師立下了汗馬功勞,解放戰争末期的1949年2月,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89年3月13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

第7縱隊,由原蘇中軍區部隊組建,司令員吉洛。

吉洛是姬鵬飛的曾用名,他于1910年2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臨晉縣(今臨猗縣)東張鎮東張村。他幼年喪母,在讀完國中一年級課程之後,16歲到西安謀生,考入馮玉祥軍隊辦的陸軍醫院學習,并加入了西北軍。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1931年12月,姬鵬飛随趙博生、董振堂參加了甯都起義,後任紅五軍團軍醫處處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的贛州、龍岩、漳州、水口等戰役。他于193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8月調任紅五軍團衛生部部長。1934年10月任中央軍委衛生部保健局副局長,并帶領野戰醫院參加長征。1938年11月,姬鵬飛同志從延安到安徽,任新四軍後方政治處主任兼新四軍軍醫處政治協理員,并從此走上了一線部隊的主要上司崗位。

抗日戰争勝利後,他擔任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的司令,解放戰争後期他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11月,中央調姬鵬飛到外交戰線工作,此後擔任了外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2000年2月10日13時52分,姬鵬飛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第8縱隊,由原蘇浙軍區第3縱隊改編,司令員陶勇。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陶勇原名張道庸,于1913年1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7歲被迫給人放牛,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參加遊擊隊。1932年5月轉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11軍32師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曆次反“圍剿”和紅四方面軍西征入川作戰。率部參加了開辟川陝蘇區的鬥争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随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陝北後,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

抗日戰争爆發後,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參謀長,期間,陳毅為其改名,略掉張姓,取原名“道庸”之諧音稱“陶勇”,他是粟裕的得力幹将,戰功卓著。第8縱隊後來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擔負對整編第74師的正面攻擊,為孟良崮戰役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陶勇于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争,曆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參加第二、第五次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67年1月21日在上海逝世。

第9縱隊,由原新四軍第4師第11、12旅及騎兵團組成,司令員張震。

張震,于191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并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由于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很快就被提升為排長,他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6年5月,任紅一軍團第4師第12團參謀長。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1938年9月,張震參與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并任參謀長,随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東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争,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後來出任新四軍4師參謀長,組建華中野戰軍時被任命為9縱司令員,在解放戰争後期的1949年8月,他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軍銜。

1985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由已經71歲的張震牽頭負責籌建國防大學,并擔任國防大學的首任校長,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軍銜,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2015年9月3日17時,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沒軍銜,年齡最小者成上将

也就是說,華中野戰軍剛組建的4個縱隊司令員,年齡最大者是姬鵬飛,因為到地方工作,是以沒有軍銜,年齡最小者的張震,開國時為中将,後來成為上将,其餘2人為王必成和陶勇,皆為開國中将,他們所做的貢獻永遠值得後人銘記。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大學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所學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級、軍級機關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曆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