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曆史#【曆史的集合号——德意志曆史一戰篇第39期:歐洲的另類國家】
意大利這個國家在歐洲是一個真正的另類,在一戰、二戰期間不是背叛就是連累德國,堪稱是英、法打入德國集團的一個“卧底,”拖累盟友一個頂倆,那意大利為何會選擇倒向協約國背叛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呢?其真正倒戈的原因到底是啥?

背叛德奧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是主要原因:
第一:意大利國力孱弱
在18、19世紀意大利和德國一樣曾經長期分裂,直到1871年才徹底結束分裂局面,也收回了被其他國家占領的北方領土,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可意大利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卻非常落後,因為國家的統一是自上而下進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這些封建勢力成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障礙,導緻意大利國内出現了三個不利因素。
分别是:
農業落後,糧食産量每年有1/3依賴進口。工業發展不均衡,遠遠落後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的歐洲國家。國内人民生活比較困難,很多群眾開始進入他國尋找出路。對此意大利也在尋找出路,海外殖民就是一條。
可國家綜合實力薄弱導緻意大利隻能在大國夾縫中尋找殖民地,這也注定了其外交政策容易随風倒,牆頭草,誰對意大利的擴張有利,這顆牆頭草就會倒向誰!
這種有奶便是娘的政策是意大利綜合實力不強導緻的,是以意大利也被稱為“貧窮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國際事務上也向來喜歡見風使舵。
第二:國家利益的考量
對英國的關系意大利的領土位置很像伸入地中海的一隻靴子,漫長的海岸線給意大利依靠海洋尋求貿易帶來了好處,但缺點就是一旦戰争爆發,英國強大的海軍會随時教意大利如何做人,這是意大利無法承受的。
是以在戰争爆發前,意大利就發表聲明不會參與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他對這個唯一掌控歐洲制海權的國家忌憚不已。
對法國的關系在1887年和1895年意大利曾兩次向埃塞俄比亞出兵,但都榮幸的獲得了失敗,不得已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還賠款了1000萬裡拉,這是歐洲殖民主義國家非常丢人的一次,也導緻意大利财政出現困難。
會做生意的法國人利用靈活的外交手段抓住了機遇,他們以貸款為條件和意大利簽約,雙方承認彼此在非洲的勢力範圍,是以意大利在非洲的擴張和法國是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
對俄國的關系意大利曾和俄國簽訂過協定,針對巴爾幹地區的奧匈勢力采取共同的對抗政策。
俄國海軍進入黑海得到了意大利的支援。
意大利勢力在北非擴張也得到了沙俄的了解。
雖然這兩個地區和上述兩個國家都不接壤,但态度是非常關鍵的,也是做給其他歐洲國家看的。
可以說意大利和英、法、俄的關系都沒有鬧到不可開交的局面,也沒有向德國那種迫不及待開戰的意願。
第三:協約國滿足了意大利的要求
一戰開打後意大利并沒有馬上興師動衆,反而像投機分子一樣冷眼旁觀,他牆頭草,随風倒的本質暴露無遺。
他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沒和自己商量為由宣布中立,并用參戰作為條件和英、法、俄、德、奧各國讨價還價,兩個大眼珠子開始左瞪右看尋找時機,看看到底哪一方給出的條件符合自己的心意。
在獲得北方領土這個問題上英法給的價碼比德國許諾給意大利的領土要多一倍,這讓意大利非常滿意,這是條件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給不了的,因為意大利的部分領土要求就來自奧匈帝國的占領區。
另外,協約國也答應給意大利一筆借款,這讓意大利鐵定了心要站在協約國一邊。
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終于撸胳膊挽袖子正式對奧匈帝國宣戰,也徹底背叛了德、奧兩國。
德意志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一針見血地說過:
“意大利的胃口很好,但牙齒卻極為差勁 ”
這說明意大利是一個有野心卻沒有能力的國家。
正如他在一戰時的背信棄義和二戰初期派32個師讓法國陷入腹背受敵時的局面如出一轍,等于從背後捅了德國一刀。
這個國家做事好像從不會光明正大,卻又精于算計,滿腦子都是利益糾葛。是以他在1915年最終選擇了英法協約國,背棄了和德國、奧匈正式簽訂的同盟條約,最終的選擇還真就戰隊成功了,成為了一個獲得勝利的投機者。
一個老頭初到戰場就打跑德國人,隻因第一個指令太狠,格殺勿論!
法國能有多急迫,英國司令一句深思熟慮的話,讓法國人急得跳起來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不敢相信的戰役:法國自廢武功拆除要塞4000門火炮,德國最終笑了
第一批援法的英國遠征軍有多少?說實話這點人真不夠德國塞牙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