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室内,陳列着一柄形如大勺子似的鐵絲骨架,骨架旁是一塊塊紅膠泥。謝四光十指靈巧,捏、壓、搓、揉、按、貼、雕、刻、擠、抹……好似在紅泥上舞蹈,又像在縱情歌唱,不一會兒捏出一個個造型,再一點一點,把造型捏到骨架上。

近日,一個通體為棕紅色,長120厘米,高與寬均為50多厘米的泥塑作品“雪如意”在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産(泥塑技藝)傳承人謝四光手中雕塑完成,這個曆時2個月完成的具有濃郁崇禮鄉土氣息的陶泥作品,代表着崇禮人熱盼冬奧的冰雪激情。
今年53歲的謝四光是土生土長的崇禮人,靠自學掌握了捏泥手藝。小時候,他常與小夥伴用家鄉特有的紅膠泥捏泥人玩。紅膠泥在他的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20多歲的時候,他憑借精美的泥塑作品,獲得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
2015年,随着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成功,謝四光将創作的重點轉向冰雪運動題材,2019年,《單闆》《雙闆》《自由式滑雪》等第一批冰雪運動題材泥塑作品問世。
兩年前,謝四光心中有個夢想,親手捏個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向冬奧獻禮。他先後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跑了7次,反複觀察,每次勘察回來,都要畫上數十張“施工”設計圖,反複考證修改,隻為還原真實。
“隻有做成這麼大的尺寸,才能把‘雪如意’細節盡可能還原,做到真實再現。”謝四光說。正當他為如何搭建“雪如意”骨架而犯難時,恰逢他所居住的小區做牆體保溫,謝四光靈感乍現,采用建築用的外保溫塊作為骨架的主要材料,再利用油管、樹枝等其他輔助材料,搭建起骨架的雛形。
“我決定用家鄉特有的紅膠泥進行創作。”謝四光說,家鄉的紅膠泥顔色紅潤,膠性好,可塑性強,能展現出北方人純樸熱情的特點。
謝四光背着鐵鍬,踏遍了溝溝坎坎,最後在距離縣城70公裡外的五十家村找到紅膠泥。紅膠泥埋在距地面1.5米以下的土層,深挖出來的膠泥不能直接用,需要在大桶裡以水浸泡攪拌,靜待幾日,砂粒下沉,隻取中間漿層用。“為了把泥和透,我買了一台做饅頭的和面機來和泥。”他笑着說,和好的膠泥分割成方塊,經過饧發後才更好用。
緊接着,他還制作了15件泥塑冰雪運動項目,花樣滑冰、冰壺、自由式滑雪、高山滑雪……人物動态神情各異,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展現着奧林匹克精神。
“雪如意”雕塑完成後,謝四光還細心地增加了燈帶。他說,聽說正式比賽時,“雪如意”将舉辦10場比賽,其中6場是晚上舉行,這對燈光要求較高,真實的“雪如意”已經建設了15根大型燈柱,以保證賽時“亮如白晝”。當謝四光的“雪如意”燈光閃爍時,仿佛一下子把參觀者帶進了璀璨奪目的比賽現場,謝四光卻在角落裡靜靜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