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文/辣媽

圖/辣媽(辣媽)部分素材來自網絡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就像紙尿褲,明明是人類曆史上璀璨的一項發明,早期出現時不知解救了多少父母。首先當然是孩子尿床也不怕了,少洗了好多床單,其次就是幫廣大父母擺脫了撕床單、裁剪豆腐幹給孩子墊屁屁的窘境。最後,它比布條好用多了,不用一濕就換,多虧有了它,不然許多家長都得被晚上尿醒的孩子們“折磨死”。

因為有了紙尿褲,全世界的爸媽們才終于“有了自由”。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但随着孩子漸漸長大,紙尿褲卻“搖身一變”,讓不少家長“深惡痛絕”,俨然成為了孩子正常上廁所的最大絆腳石,不少小孩不穿尿紙尿褲就不願意大小便、不願意用馬桶……是以,如廁訓練也變成了家長最憂心的一件事。

這種情形下,一些鼓吹“如廁訓練黃金期”的言論也層出不窮,以下這些話,不少家長也應該都或多或少見過。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寶寶 1 歲半~2 歲時,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就發育成熟,可以進行如廁訓練。”

“一旦錯過了如廁訓練黃金期,之後寶寶再想正常上廁所就難上加難了。”

“想讓寶寶告别尿不濕,黃金期這三種訓練方法要掌握好。”

而這種文章看多了,再聯想到自家寶寶都兩歲多了,居然還沒學會自己上廁所,也許你會忍不住擔心:“是我家寶寶發育真的太落後了嗎?還是因為錯過了訓練黃金期,是以他連個廁所都上不好?”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但其實,辣媽想告訴大家:

别被這些文章帶偏啦,如廁訓練哪裡有什麼黃金期呢?放下焦慮,科學訓練,孩子遲早會學會乖乖上廁所的。

在很多人眼裡,2歲以後,孩子依然不能學會自己上廁所,似乎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不好到甚至有點難以啟齒,會覺得“是不是我孩子太笨”,又或者出現一些“我是不是應該加大力度訓練”的焦慮型想法。

他們的思想也很“單純”:既然孩子一歲半到兩歲間,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就發育成熟了,沒理由2歲還學不會自己上廁所啊。

而這樣想的家長,其實是走入一種誤區了。

首先,我們仔細地想想,如廁訓練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隻是為了幫孩子脫掉紙尿褲嗎?并不是。它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對于上廁所這一行為進行認知與學習,進而讓孩子學會在适當的時間、地點去進行大小便。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而這一行為的認知與建構,需要的僅僅是發育成熟的括約肌嗎?不,還需要孩子的認知能力、大動作能力,甚至是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僅憑生理條件,就說2歲前是孩子的如廁訓練黃金期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如廁訓練這種事,就不存在所謂的黃金期。

你必須等到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和控制自己的尿意,還能正确表達他上廁所的需求,以及擁有一個基本的時間觀念,懂得計算走到馬桶、脫褲子、排洩所需的時間(不然褲子還沒脫就尿啦),這時才是真正開展如廁訓練的黃金時間。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有些孩子比較厲害,2歲前就有這種能力或者說準備好了,有的孩子則稍顯遲鈍,直到3歲才準備好,是以怎麼能說如廁訓練有固定的黃金期呢?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黃金期的名額的話,可以參照美國兒科學會的如廁訓練7大名額,一旦寶寶滿足其中大部分條件,就可以考慮開始進行如廁訓練:

對上廁所表現出好奇,經常喜歡跟着爸爸媽媽上廁所;

獨立性提高,喜歡說“不”,想要自己完成一些任務;

紙尿褲可以保持幹爽狀态2小時及以上;

對于上廁所,有了表達意識,會用表情、姿勢或者語言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

能獨立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穿脫褲子;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如“把小馬桶拿過來”。

行走自如,能獨坐一會兒;

有些家長看到這裡,可能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那我就等着呗,等孩子順其自然有上廁所意識了。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但實際上,完全放任不管和過早幹涉,是一個硬币的兩面,都不太可取。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必須明白:大多數名額都是“習得”的行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使你一直在幫孩子穿衣褲,那麼他們可能到了四五歲,也不會自己穿衣。

是以,我們雖然不應該在孩子自己準備好前,加速如廁訓練,但卻可以幫助他們耳濡目染地增加如廁的意識。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父母們可以通過日常的這幾件事,來幫助孩子們“完善”他們的名額。

01

培養孩子掌握一定的自理能力,比如最基礎的穿衣穿鞋

當然,穿衣和穿鞋一開始都有難度,那麼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比如穿衣,最開始,我們可以幫孩子把褲腿套上,再那之後教孩子兩手拉着褲腿往上或者往下使勁,從最簡單的動作入門,去培養他的穿衣能力。

而穿鞋作為可以從讓孩子自己脫鞋脫襪子開始,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求孩子自己把鞋子放好。這個動作很重要,是在暗示孩子“鞋子是自己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包括所有讓他穿衣穿鞋的動作,除了培養的他自理能力外,都是在不斷灌輸孩子一種觀念:“我長大了,要漸漸獨立了,很多關于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做了”。

這同樣是如廁的一個重要前提,孩子必須先覺醒他的自主意識和隐私意識,才能有如廁的概念。

02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關注幹淨和髒的差別

在熊寶還沒離開尿布的那幾年,辣媽給熊寶換尿布的時候,最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邊換尿布,邊向熊寶抒發對髒尿布的感受:“啊,好髒啊,我們給它換下來,換一塊幹淨的好不好?”不是我啰嗦,而是我要有意識地讓熊寶去辨識何謂“髒”,何謂“幹淨”。

等他開始嫌棄髒尿布的時候,接下來遲早也會很自然地嫌棄起尿在尿布裡的這個動作,因為這也是髒的。這就是如廁訓練前,意識層面的引導。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03

讓孩子有機會看到父母上廁所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看着你上廁所是怎麼回事,也太羞恥了吧。可是我們要知道,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我們為什麼一直強調“父母是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因為小孩子的模仿特性。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讓孩子有機會看到你上廁所,實際上是如廁訓練前很重要的意識培養。(當然,大一點的孩子不适用這招,此時隐私意識的培養更關鍵)

04

引進坐便器

這一招應該是大部分父母都很常見的一招。先買一個孩子自己的坐便器,代替馬桶,給孩子混個臉熟。有條件的話再引進點“有味道”的繪本,給孩子科普科普何為大小便,之後孩子自己來的時候,心裡也就有譜了。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先大便再小便

相比你永遠不知道它一天可能來幾次的小便,當然是次數相對固定的大便好練習,所謂先易後難,奶爸奶爸們可以先行觀察一下孩子大便的固定時間段,然後選擇那個時間段去訓練他。等到孩子能正确使用馬桶拉臭臭了,再讓孩子訓練小便。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先白天後晚上

這是由孩子的睡眠特性決定的。晚上的如廁訓練往往時間跨度很大,寶寶一旦睡着就很容易尿床。而把孩子晚上從香噴噴的睡眠中叫醒去上廁所,又容易影響孩子睡眠,倒不如盡量在白天訓練。

盡量家裡,然後外面

最後一點,就是訓練地點盡量先家裡,再外面。首先,家裡是寶寶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地方,熟悉的環境有助于如廁訓練的展開。其次,在家裡,父母們也可視情況改善孩子的如廁環境,能使訓練更順利。

是以,建議先從家裡開始訓練,成功後再将寶寶帶到外面去。

所謂的“如廁訓練黃金期”,催生了多少焦慮型帶娃?

最後,如廁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人可能要到五六歲才能最終完成。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自我懷疑,想什麼自己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笨,更不要給寶寶太大壓力。

要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場持久戰呀!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