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楚漢相争之時,劉邦和項羽經過了四年的戰争,最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劉邦戰勝了項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輝煌的漢朝。而項羽則自刎烏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這場戰争,雙方的統帥分别是劉邦和項羽。可是,在後世的人們口中,傳頌的戰神卻是韓信。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是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造成了劉邦的優勢,也是韓信的卓越指揮,使得項羽的常勝之軍落得個失敗的下場。沒有韓信,劉邦是根本打不過項羽的。在軍事上取得不了勝利,其他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就劉邦的個人軍事能力來看,他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不過,按照當時的軍事指揮排位,他應該是在一流戰将的中遊水準。用韓信的評價來說,劉邦的帶兵能力也就是十萬人。當然,這句話有着調侃的意味。不過劉邦的軍事能力确實不能夠算太高。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從劉邦的軍事生涯來看,劉邦一生指揮的戰役,勝多敗少。他率領軍隊西入關中,一路上打敗了無數阻擋的秦軍。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直打破武關,占領鹹陽。在與項羽的戰争中,他要面對項羽的主力。雖然屢次被項羽打得十分狼狽,但是還是堅守住了正面防線,使得項羽不能越成臯一步,為韓信的大迂回作戰創造了條件。

隻要不面對項羽,劉邦對抗項羽的手下一般都能夠占上風。在項羽擊梁的時候,劉邦大破成臯正面的楚軍,使得楚軍遭受了嚴重的失敗。在後來英布造反的時候,他也預計劉邦不會親自帶兵前來,是以才有恃無恐。結果劉邦親自帶兵平叛,打敗并殲滅了英布這個原來項羽手下最強悍的将領。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從上面劉邦的軍事生涯,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也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但是,《孫子兵法》雲,“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就是說,能夠打勝仗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是因為打敗的是比他弱的人。

劉邦就是如此。至少有兩個人是劉邦打不過的。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章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為了免除劉邦這個後患,借口巴蜀也是關中之地,把劉邦封到當時秦朝流放囚犯的巴蜀之地。雖然劉邦心中不滿,可是在項羽的高壓下,也隻得從命。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到了封地後,劉邦就想北攻關中。可是,項羽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他封了當年投降他,跟他一起入關的三員秦将為王,堵住劉邦的北進通道。這三個人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中,尤其是章邯是劉邦無法對付的。

劉邦隻得老老實實的呆在巴蜀,眼睜睜看着手下人日益逃亡而徒喚奈何。在後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韓信說秦人對這三個王恨之入骨,可是,為了拿下章邯的廢丘還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以至于韓信因為親自指揮圍攻廢丘,使得劉邦隻得自己親自指揮五十六萬大軍攻打彭城。在彭城之戰,劉邦的大軍被項羽的三萬鐵騎打得大敗,遭到了空前的損失。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可見,章邯并非是韓信為了寬劉邦的心所說的那麼好對付的敵人。隻要有章邯在,劉邦是無法北進關中的。

再說項羽。項羽比劉邦的軍事能力強是衆所周知的。劉邦所打的敗仗,基本都是敗在項羽的手下。彭城之戰,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敗在項羽的三萬騎兵手下,損失幾十萬,連父親和妻子都被項羽抓走,自己也險遭不測。在成臯前線,劉邦多次被項羽逼入絕境,隻是依靠計謀才得以脫身。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就是到了最後的關頭,項羽率領楚軍撤退,劉邦率領漢軍追擊。在固陵之戰中,項羽率領楚軍以少擊衆,大敗劉邦。即便是處于困境,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而韓信的加入,正好彌補了劉邦陣營的缺陷。用劉邦的話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裡,劉邦很中肯的說出了自己與韓信的差距。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将後,就首先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輕易的打敗了章邯,奪取了關中。在彭城之戰後,又是韓信趕到成臯前線,打破了楚國的追兵,穩定了戰局。

在魏王豹叛變後,又是韓信采用木罂渡河,消滅了魏國。接下來,韓信和劉邦定下計劃,以劉邦在正面吸引項羽主力,韓信進軍北方,對項羽的側翼采取大包圍的戰略。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韓信先打下代國,然後在井陉之戰中,采取背水陣,一天之中就消滅了趙軍的主力,滅了趙國。又通過恫吓,收服了燕國。通過襲擊,打破了齊國。在濰水之戰中,采取半渡而擊的戰術,消滅了項羽手下最強的将領龍且,消滅了他率領的楚齊二十萬聯軍。至此,楚國的敗相已露。

在楚漢戰争最後的垓下決戰時,被自知不是項羽對手的劉邦招來的韓信,親自指揮了最後的決戰。面對項羽率領的楚軍,韓信針對項羽的中央突破的戰術,采取了厚集中央,兩翼包抄的戰術,終于一舉打敗了項羽。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在項羽失敗之後,韓信采取重重包圍,并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戰術,使得楚軍失去信心。面對絕境,項羽被迫突出重圍,自刎烏江,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楚漢戰争。

我們可以看到,在戰争中,劉邦無法對抗的敵人,在韓信的指揮下被輕而易舉的打敗了。由于有韓信在北方的奮戰,使得劉邦能夠依靠北方的資源壯大實力。也是韓信的奮戰,使得項羽陷入了漢朝的戰略包圍,最後一蹶不振。

楚漢戰争中雙方的統帥是劉邦和項羽,為何後人卻那麼推崇韓信呢?

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雖然也可能戰勝項羽,可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當時的人民,會遭受更多的苦難。而韓信出神入化的戰役指揮,也開拓了軍事藝術的先河。這也是韓信對中國軍事上的貢獻,他得到後人的贊譽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韓信的軍事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他的政治能力極差。在後來的政治鬥争中,韓信一敗塗地。他成為劉邦集團中第一個被呂後所殺的功臣,這也是後人同情他的一個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