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如果說誰在這場戰争中獲得“紅利”最多,那一定是美國。它由戰前的頭号經濟大國,變成了影響全球的軍事、經濟霸主。這其中,羅斯福的“高瞻遠矚”功不可沒。

當然,還有一個人的作用也很大,那就是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在任期的6年裡,他将區區13萬人的二流國家部隊,演變為擁有各類先進武器,人數接近一千萬人的軍事強國。就在他功成名就之際,卻要求退休了,這是為什麼呢?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在他看來,軍人的使命結束,應該退出曆史舞台。

作為經曆兩場世界大戰的馬歇爾,44年的軍旅生涯,将自己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軍人職業。盡管從未親身帶領部隊沖鋒陷陣,甚至沒有放過一槍,但他卻是美國人離不開的陸軍參謀長。戰争結束了,他選擇退休也是一種姿态。

首先,抓好節點,完成新、老參謀長交接。他十厘清楚美國的戰時體制,一旦回歸正常後,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一定是政客們“你奪我争”的中心。而作為65歲的老軍人,“解甲歸田”是遲早的事,如何安排“身後事宜”,是他必須考慮的。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馬歇爾在日本投降後一周,即向杜魯門總統送出了辭呈,并提議由艾森豪威爾接任自己的職務。這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既可以不給任何人有可乘之機,順利完成交接,又可以不受政客們的影響,保證軍隊建設能“一脈相承”。

其次,不倚老賣老,給新政府帶來麻煩。作為羅斯福時代的軍事顧問,彼此十分了解,工作有默契。杜魯門接任時,戰争尚未結束,馬歇爾必須“站好一班崗”,幫助新總統。盡管杜魯門對他的幫助感激不盡,但不能保證戰後還要“依賴”他。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作為軍隊“老人”,杜魯門還是很尊敬他的,在一些問題上,一定會顧忌他的感受而影響決策,不如趁現在“見好就收”,不給新政府添麻煩。這麼做,非但不會招人嫌棄,反而還會稱贊他顧全大局,不倚老賣老,落個好名聲。

更為重要的是,戰後龐大的軍隊是一定要裁撤的,所有的軍人都在看着他。對于幹了一輩子的軍人們來說,脫去軍裝是一件“很難過的事”。但馬歇爾必須這麼做,這不僅展現部隊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更有“讓路給新人”的示範作用。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馬歇爾提出辭職,引發國内一片嘩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馬歇爾辭職的消息不胫而走,人們在驚歎之餘,紛紛猜想他會幹什麼?他的追随者們在全美各地,掀起了一場擁戴他成為下屆總統的候選人,遭到了斷然拒絕。過去曾經對他有看法的人,這個時候也大惑不解,并暗暗地佩服他。

當然,許多人都認為他會躲在某個安靜的地方,寫回憶錄。這讓精明的出版商們“嗅出了”商機,他們紛紛找到馬歇爾,希望将他的一生經曆寫成書,并答應給予高額的酬金。讓他們失望的是,馬歇爾全部婉言謝絕,他的理由是: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一是,按照他的性格和做人原則,寫回憶錄必須真實、有依據,其中的人和事複雜而精彩,尤其是政府的政治決策和手段,作為“軍人不涉及政治”的堅定支援者,他不會對國家政治妄加評論,以及無依據的“陳述事實”;

二是,回憶錄中的當事人,有許多是他的老朋友、老部下,有些人依舊是主宰美國命運的風雲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一旦形成文字,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更何況,他辭職後隻想休息一下,陪陪家人,靜享晚年。馬歇爾夫人已經在弗吉尼亞買下了多多納莊園,他們将在那裡澆花種地,享受自由的時間,過一般人的平民生活。馬歇爾戎馬一生,是該休息一下了。

杜魯門也舍不得他離開,戰後一大堆棘手的問題,都需要馬歇爾來處理,但他去意已決。1945年11月20日,艾森豪威爾接任後,杜魯門在告别儀式上授予他橡樹葉勳章,這是二戰期間馬歇爾唯一接受的勳章,先前的勳章都被他拒絕了。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其實,杜魯門也沒有理由不讓馬歇爾退休。他已經為了國家的利益和勝利,做出了無人能及的貢獻,現在希望辭職退休,是合乎情理的理由。儀式結束後,杜魯門向馬歇爾保證:“一定不打擾您的退休生活,您有權得到休息”。

但事情遠非這麼簡單,僅過一周,他的新任命就來了。

戰後的世界,包括美國在内的各國人民,都渴望着休養生息、建設家園,但南京政府挑起内戰的舉動,卻牽扯着美國人敏感的神經。他們不想武力幹涉,隻能寄希望于派出特使,調停雙方沖突,盡量避免内戰爆發。由誰充當特使?杜魯門第一個想到了馬歇爾。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首先,馬歇爾是二戰中美國的英雄,國内外的聲望很高。尤其是抗戰期間,他積極支援史迪威的工作,為國共雙方聯合作戰穿針引線,口碑很好。并且,派這麼一個“大人物”當特使,也說明了美國政府的重視程度,分量不輕啊。

其次,派馬歇爾去不會引起蘇聯人抵觸和反感。戰争期間,他的公正、民主給蘇聯最高統帥部留下了深刻印象,認為他辦事公道、不帶有任何的政治偏見,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當然,蘇方也和美方的想法一樣,希望馬歇爾能調停成功。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更巧合的是,1924年在潘興将軍的安排下,馬歇爾來到天津擔任第15步兵團任代理團長。3年的海外駐軍生活,讓他對悠久的東方文化十分喜愛,并成為美國軍界極少的“中國通”。由他去,是再合适不過的人選了。

當杜魯門撥通電話,愧疚地說道:“上周剛保證永不打擾您的退休生活,但情況緊急,能否願意去一趟中國?”馬歇爾遲疑了一會兒,回答道:“願意”。就這樣,馬歇爾再次來到中國,盡管他力圖促進和談,但還是沒有成功。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事後,許多人認為馬歇爾不該去,說他是沽名釣譽、想出風頭。顯然,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他推讓盟軍總司令,兩度放棄元帥軍銜,戰後拒絕争當總統候選人,就很好地說明了他根本就是一個,不喜歡抛頭露面的職業軍人。

至于馬歇爾赴華調停,完全是出于一名軍人的服從和對國家的忠誠,這也是他赢得人們尊重與信任的根本。“國家有難,軍人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這是軍人的操守使然,沒有什麼功利在其中。

杜魯門為何愧疚地問馬歇爾:“能否去中國?”其保證僅一周就失效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讨論。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馬歇爾》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曆史”//學習曆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