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将軍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北岸木子話文史,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當古代的将軍造反時,為什麼大多數士兵聽将軍的話而不是效忠皇帝?讓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這個問題追根溯源要解決的就是,君權和将權誰在軍隊和人民之間更有份量。如果君權強于将權,那麼大多數士兵會更加支援現任君主,反之,他們會偏向于造反的将軍。

君權執政時,人民普遍生活得很平靜,軍隊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去戰鬥,将軍的權力普遍被削弱。是以這時候跟随軍權的人不多,一旦起義發生,很容易失敗。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将軍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例如,英布在漢朝造反,七國之亂,唐朝的徐敬業和安祿山,再比如清代的吳三桂。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末年,當出現亡國的迹象時,人們的心仍然轉向唐朝。李懷光将軍害怕唐德宗會殺了他,于是造反了。結果,他的許多下屬不想叛變。公元785年秋,朔方軍大将牛名俊砍掉了李懷光的腦袋。當大清,即将滅亡時,都說說曾國藩想造反。事實上,他也有反抗的能力,但是曾國藩仍然沒有。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将軍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當将權淩駕于軍權之上時,人民普遍貧窮,流離失所,軍隊到處打仗。君王的權力影響不到軍隊。如果君王的權力暗弱,而将軍又得軍心,是以很多人甘願去冒險以求得後來的高官厚祿,他們都有足夠的理由追随将軍。比如司馬家族取代了曹家族,高歡的北齊取代了東魏,宇文泰的北周取代了西魏,隋、唐、宋、明、清王朝的建立基本都是靠着造反起家。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将軍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因為在曆史上,除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盛世之外,老百姓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的時間相對較少,我們所看到的是大多數士兵會和他們自己軍隊的将軍一起造反。但事實上,如果社會長期處于和平狀态,基本上沒有将軍會想到叛亂,也沒有人會跟随将軍造反。

北岸木子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共同讨論這一話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