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

衆所期待的洛克·外灘源(ROCKBUND)初定明年春天全面開街,将有望被打造成一個叙述曆史、遠瞻未來的新城市地标。

洛克·外灘源坐落于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彙處,東臨圓明園路和33号公園綠地,西靠虎丘路,北瀕南蘇州路,南達北京東路。

對比其他城市空間同質化和标準化,洛克·外灘源植根于獨一無二的曆史人文環境,是可以塑造獨特在地文化的公共環境。

一直以來,此地因其曆史與地理的重要性備受各界矚目,百年前中國現代城市的發端,而今蛻變為融合曆史、藝術與商業的前沿社群,以全新形象守護并續寫上海的城市記憶。

王凱

2006年,洛克·外灘源力邀著名事務所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DCA擔綱曆史保護建築的修繕設計和對衆安·美豐大樓重新改建。

11棟曆史建築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分别為:光陸大樓、廣學大樓、亞洲文會大樓、中實大樓、安培洋行、圓明園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女青年會大樓、哈密大樓、協進大樓、蘭心大樓、真光大樓,承載了重要的城市檔案。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洛克·外灘源的11棟曆史建築

老建築的修繕修舊如舊,遵循曆史的本真性,設計保留了圓明園路上的曆史建築及外灘源整體地塊的沿街風貌,使建築充滿活力而又不改變原有的區域風貌。

城市原有肌理也被保留下來,與新的設計融合一體,使整個區域的肌理有貫通性和滲透性。

楊建正

11棟曆史保護建築中,諸多留下了傳奇人物的足迹。

女青年會大樓,早年4樓是萬國藝術劇院,1936年3月9日下午,電影大師卓别林在此和平劇大師梅蘭芳、演員胡蝶等相聚,并參觀劉海粟、黃賓虹等參與的中國現代名畫展,留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上圖:卓别林(左)和胡蝶(中)

下圖:卓别林參觀中國現代名畫展

圓明園路上的真光大樓,因教會機構創辦《真光》刊物而得名,它與廣學大樓是建築風格相同、背靠背、連為一體的姐妹樓,都由匈牙利籍建築師邬達克設計。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真光大樓(上)和廣學大樓(下)

新民印象

圓明園路上的蘭心大樓,被認定為蘭心戲院的舊址,1866年,一座木結構的蘭心戲院在上圓明園路(今虎丘路)與諾門路(今香港路)轉角處動工建造。次年3月1日,由西方僑民組成的上海西人愛美劇社在此首演。

上海西人愛美劇社演出劇照

今天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舊址上,1874年起建造了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上萬件藏品成為後來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的重要藏品來源之一。故虎丘路原名是“博物館路”,有着非凡的曆史意義。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外灘美術館

新民晚報和外灘源也有淵源。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報·晚刊在圓明園路50号創設,每天下午墨香陣陣的新民晚報從這裡被送往全國,中國新聞史的坐标性作品從這裡傳開。

這條路上還有其他新聞機構,比如文彙報。

哈密大樓

每一座傑出的城市,必然會孕育象征時代精神的标志性空間,容納和引領城市的大衆活動。

在未來發展的規劃裡,洛克·外灘源将不拘一格地探索藝術、商業、新技術互動的多元集合形式,在這片社群上倡導讓藝術唱主角。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回望

外灘的9個隐身片段

外灘的故事

存在于無數的照片和電影中。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ROCKBUND洛克外灘源,

藝術影像特展《回望:外灘的9個隐身片段》即将于2021年12月18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邀請了 9 位專注或跨界于影像領域的藝術家(btr / 陸傑 / 馬良 / 沈忠海 / 司徒嘉怡 / 陶輝 / 塗維政 / 徐明、周裕隆,來呈現一系列與外灘源乃至這個城市有關的影像故事。

視訊号

ROCKBUND洛克外灘源

不管是現實中的外灘建築,還是關于外灘的影像,它們都是時間的容器,每當駐足或凝視,我們就會進入一段時光之旅,面孔、地方、曆史、記憶一路反複閃現,似近猶遠、虛實難辨。

差別于現代藝術展中慣常的“白盒子”空間,今天開幕的展覽“回望——外灘的9個隐身片段”在4棟曆史建築——女青年會大樓、哈密大樓、協進大樓、蘭心大樓中同時呈現。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展覽地圖

9位藝術家帶領我們回看和講述一個個由不同的個體、生活和生命經曆所構成的,可以觸摸和感覺的,豐富而獨特的外灘。

同一位置 百年間發生了什麼

一進入女青年會大樓三樓的600餘平方米的主展廳,正對門便是一張攝影師徐明收集的1925年的上海曆史照片。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徐明收集的1925年上海曆史照片

有意思的是,這張照片的拍攝和觀看到的情景正是今天的我們腳下所處的同一個位置從視窗向外張望的情景。

“百年之後,你我仍在此處,再一次望向窗外,看看這百年間發生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徐明說。

同一空間 聚散間有多少故事

協進大樓一層,攝影家陸傑的作品占據了整個空間。

近40年前,陸傑開始運用各種手段航拍上海,他所展出的照片帶領觀衆一起以俯瞰的視角審視這座城市的變遷。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陸傑作品《航拍外灘1983》

他還借用電影手法拍攝了兩位著名的上海作家——孫甘露與沈宏非在改造前的外灘源地區的環境肖像。

陸傑鏡頭下的孫甘露

另一個占據整個空間展覽的是司徒嘉怡,她的作品在蘭心大樓中展出,以叙事空間與舞蹈影像重述個人的家族故事。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司徒嘉怡作品《即逝奏鳴》

曆史空間裡的一磚一瓦,記錄着聚散離合。

同一街區 兩條文化藝術線路

策展人施瀚濤介紹,從外灘源到整個外灘地區是上海這座現代城市的發源地,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現當代曆史的演變。

時間和曆史如水一般在這片土地上暗流湧動,演繹着無數的人的故事,不乏困頓、寂寞,但更彰顯着進取和不息的活力。

沈忠海作品《2009外灘源修繕紀實》

明年3月之前,外灘源會繼續舉辦一些與城市空間、曆史街區相關的展覽,與不遠處的外灘美術館的學術藝術展形成兩條既呼應又互補的文化藝術線路。

“未來,外灘源的整個更新計劃會與周邊環境更融合。” 施瀚濤說。

浪奔浪流,百年記憶再續外灘源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樂夢融、徐翌晟

編輯:小開

圖檔:王凱、楊建正攝影,展覽圖由主辦方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封包化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