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

众所期待的洛克·外滩源(ROCKBUND)初定明年春天全面开街,将有望被打造成一个叙述历史、远瞻未来的新城市地标。

洛克·外滩源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东临圆明园路和33号公园绿地,西靠虎丘路,北濒南苏州路,南达北京东路。

对比其他城市空间同质化和标准化,洛克·外滩源植根于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环境,是可以塑造独特在地文化的公共环境。

一直以来,此地因其历史与地理的重要性备受各界瞩目,百年前中国现代城市的发端,而今蜕变为融合历史、艺术与商业的前沿社群,以全新形象守护并续写上海的城市记忆。

王凯

2006年,洛克·外滩源力邀著名事务所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DCA担纲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设计和对众安·美丰大楼重新改建。

11栋历史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分别为:光陆大楼、广学大楼、亚洲文会大楼、中实大楼、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承载了重要的城市档案。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建筑

老建筑的修缮修旧如旧,遵循历史的本真性,设计保留了圆明园路上的历史建筑及外滩源整体地块的沿街风貌,使建筑充满活力而又不改变原有的区域风貌。

城市原有肌理也被保留下来,与新的设计融合一体,使整个区域的肌理有贯通性和渗透性。

杨建正

11栋历史保护建筑中,诸多留下了传奇人物的足迹。

女青年会大楼,早年4楼是万国艺术剧院,1936年3月9日下午,电影大师卓别林在此和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员胡蝶等相聚,并参观刘海粟、黄宾虹等参与的中国现代名画展,留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上图:卓别林(左)和胡蝶(中)

下图:卓别林参观中国现代名画展

圆明园路上的真光大楼,因教会机构创办《真光》刊物而得名,它与广学大楼是建筑风格相同、背靠背、连为一体的姐妹楼,都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真光大楼(上)和广学大楼(下)

新民印象

圆明园路上的兰心大楼,被认定为兰心戏院的旧址,1866年,一座木结构的兰心戏院在上圆明园路(今虎丘路)与诺门路(今香港路)转角处动工建造。次年3月1日,由西方侨民组成的上海西人爱美剧社在此首演。

上海西人爱美剧社演出剧照

今天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旧址上,1874年起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上万件藏品成为后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的重要藏品来源之一。故虎丘路原名是“博物馆路”,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外滩美术馆

新民晚报和外滩源也有渊源。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在圆明园路50号创设,每天下午墨香阵阵的新民晚报从这里被送往全国,中国新闻史的坐标性作品从这里传开。

这条路上还有其他新闻机构,比如文汇报。

哈密大楼

每一座杰出的城市,必然会孕育象征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空间,容纳和引领城市的大众活动。

在未来发展的规划里,洛克·外滩源将不拘一格地探索艺术、商业、新技术交互的多元集合形式,在这片社区上倡导让艺术唱主角。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回望

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

外滩的故事

存在于无数的照片和电影中。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ROCKBUND洛克外滩源,

艺术影像特展《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即将于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幕!本次展览邀请了 9 位专注或跨界于影像领域的艺术家(btr / 陆杰 / 马良 / 沈忠海 / 司徒嘉怡 / 陶辉 / 涂维政 / 徐明、周裕隆,来呈现一系列与外滩源乃至这个城市有关的影像故事。

视频号

ROCKBUND洛克外滩源

不管是现实中的外滩建筑,还是关于外滩的影像,它们都是时间的容器,每当驻足或凝视,我们就会进入一段时光之旅,面孔、地方、历史、记忆一路反复闪现,似近犹远、虚实难辨。

区别于现代艺术展中惯常的“白盒子”空间,今天开幕的展览“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在4栋历史建筑——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中同时呈现。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展览地图

9位艺术家带领我们回看和讲述一个个由不同的个体、生活和生命经历所构成的,可以触摸和感知的,丰富而独特的外滩。

同一位置 百年间发生了什么

一进入女青年会大楼三楼的600余平方米的主展厅,正对门便是一张摄影师徐明收集的1925年的上海历史照片。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徐明收集的1925年上海历史照片

有意思的是,这张照片的拍摄和观看到的情景正是今天的我们脚下所处的同一个位置从窗口向外张望的情景。

“百年之后,你我仍在此处,再一次望向窗外,看看这百年间发生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徐明说。

同一空间 聚散间有多少故事

协进大楼一层,摄影家陆杰的作品占据了整个空间。

近40年前,陆杰开始运用各种手段航拍上海,他所展出的照片带领观众一起以俯瞰的视角审视这座城市的变迁。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陆杰作品《航拍外滩1983》

他还借用电影手法拍摄了两位著名的上海作家——孙甘露与沈宏非在改造前的外滩源地区的环境肖像。

陆杰镜头下的孙甘露

另一个占据整个空间展览的是司徒嘉怡,她的作品在兰心大楼中展出,以叙事空间与舞蹈影像重述个人的家族故事。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司徒嘉怡作品《即逝奏鸣》

历史空间里的一砖一瓦,记录着聚散离合。

同一街区 两条文化艺术线路

策展人施瀚涛介绍,从外滩源到整个外滩地区是上海这座现代城市的发源地,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现当代历史的演变。

时间和历史如水一般在这片土地上暗流涌动,演绎着无数的人的故事,不乏困顿、寂寞,但更彰显着进取和不息的活力。

沈忠海作品《2009外滩源修缮纪实》

明年3月之前,外滩源会继续举办一些与城市空间、历史街区相关的展览,与不远处的外滩美术馆的学术艺术展形成两条既呼应又互补的文化艺术线路。

“未来,外滩源的整个更新计划会与周边环境更融合。” 施瀚涛说。

浪奔浪流,百年记忆再续外滩源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乐梦融、徐翌晟

编辑:小开

图片:王凯、杨建正摄影,展览图由主办方提供,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