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聲調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誠天才也——錢謙益

撐起一個國家、民族、人民的脊梁無疑是那些民族英雄的慷慨頌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民族英雄的精神永遠烙印在後代群眾的心目當中,正是他們的存在引領時代和人民的前進。在明朝時期,

鄭成功一直在抗倭、抗清、驅夷的戰鬥一線所争鬥,為時人所處稱道,後代世人譽其為:民族英雄。

就連日本群眾的心目當中,也都遵奉其人高尚的形象,這其中緣由便是因為

鄭成功之母是一位日本女子

,引發了他們的強烈感受。可鄭成功從小接受我國正統的文化教育,生長于中華民族的土地之上,他深深的為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鞠躬盡瘁。也得到了兩國群眾的普遍認可。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愛國情感懷揣于心

鄭成功于1624出生在日本九州平戶,母親為田川氏,

父親是明末時期大名鼎鼎的鄭芝龍。

時值明中後期,朝廷海禁政策松動,于福建漳州開設月港,專門用于與東南各國進行貿易。

可是因日本倭寇屢屢侵犯明朝邊疆,偷渡到我國領土進行霍亂,是以明朝政府對于日本方面依舊實施

海禁政策,

可當事的走私商事牟利巨大,民間私商往往承擔着性命的風險,進行

私下貿易。

鄭芝龍俨然成為其中的一枝獨秀,擅長學習的他學會了

葡萄牙語

,在葡萄牙、日本等國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

鄭芝龍作為海上商事的霸主

,很快便受到了日本方面的歡迎,畢竟大量的财物誰會不喜歡呢?很快雙友善建立了友誼。後來,

鄭芝龍在随一艘荷蘭商船抵達平戶後,在此期間借住于當地的田川氏族家中,

并結識了當時田川家的一位女子,也就是後來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鄭芝龍可是正兒八經的中國人,在海上從事貿易不過是為了錢财,一樁商事搞定之後,便打算啟程回國。然而當時的日本當權者德川幕府十分不願鄭芝龍這個金主離開,于是以

“日女不入中原”

的借口留下了鄭芝龍的妻子田川氏。

俗話說:

做生意要以和氣生财,鄭芝龍除了有點錢卻實力不濟,并且在日本的地盤上,也束手無策。

同年,鄉中傳訊老父病情深重,鄭芝龍心急如焚,隻好妥協将妻子田川氏留在日本,

但作為自己長子的鄭成功卻被他帶回祖國認祖歸宗,時年鄭成功僅有7歲。

1644年,清軍入關,大明朝倒閉了。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權繼續反清。可政權的維系必須以經濟為基礎,是以新朝廷也需要大量的白銀來維穩根基,便默許通商口岸與各國的出口貿易。具備豐富從商經驗的鄭芝龍立馬受到重用,鄭家的商船開往了東南亞各地,逐漸取得了海上的霸權,不僅生意愈發的興隆,實力也逐漸膨脹。

與此同時,清兵穩定中原地區形勢之後,轉指兵鋒南下進攻浙東

,福建岌岌可危。

鄭芝龍作為當時南明政權的顯赫人物,接到了

“附清同鄉”

洪承疇的勸降書信後,決意降清。鄭成功苦苦勸阻不得其果,

氣憤之下避走金門,召募幾千人馬,堅決抗清。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身正心直為舊國

永曆帝朱由榔,避退廣東肇慶登基後繼續反清複明

,鄭成功則在閩南、粵東沿海一帶,招兵買馬、收編父親鄭芝龍的舊部,誓師反清。

成為了南明後期反清的主力軍事部隊。起義前後16餘年,

鄭成功根據金門和廈門一帶的小島,控制海權,積極進行海上貿易收集資金、籌備軍力,是當時清政府眼中的頭号大敵。

已然降清的鄭芝龍在清政府脅迫之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政府想要招撫鄭成功為靖海将軍、海澄公,鄭成功根本不為所動,期間無數次的招降都未曾改變他的心意。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積蓄全部的力量,

統率水、陸全軍十七萬北伐,次年入長江、攻克鎮江、包圍南京,達到了一生中功業最為輝煌的巅峰。

鄭成功當時給德川幕府的當權者緻信,希望在北伐抗清時可以得到幫助。

當時的日本當權者的德川家康竟然還真的同意了。隻可惜由于中了清軍緩兵之計,鄭成功麾下的軍隊不斷的損兵折将、最後不得已

敗退廈門。

清廷順勢圍剿其人,鄭成功奮起還擊,在福建海門港

殲滅清軍将領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

複振軍威。

收複國土驅殖民

北伐抗清的同時,鄭成功又與侵占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了鬥争,對于盤踞在台灣城内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采取了長期圍困的辦法消耗他們的實力,圍困足足長達八月,鄭成功一舉下令向台灣城發起總攻,荷蘭殖民者彈盡糧絕、走投無路,隻好投降。

162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複台灣,回歸了祖國的懷抱。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可是天妒英才!鄭成功一世英名、慷慨歌行,

僅僅活了38歲便英年早逝了

。失去了鄭成功轄制的鄭氏集團内部發生權力的動蕩,

其子鄭經發動軍事政變,自封為延平王,

并且擊敗了原本控制台灣的鄭世襲,在台灣正式繼位。按照幕僚陳永華提議,繼續延續明朝官制,奉已死的永曆帝正朔,然則實際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王國。

随着鄭經、陳永華的相繼離世,權臣馮錫範擁立幼子鄭克塽繼位,隻可惜這時候的鄭氏

集團内部的鬥争導緻了空耗實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施琅率清軍大舉進攻台灣,

首先占領澎湖,統治台灣的鄭克塽勢力已然顯得岌岌可危,施琅并未大軍壓進一昧武力奪取台灣。

他使用懷柔的手段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将士,穩定民心,

同時上書清廷希望可以和平統一台灣,康熙帝也對此大力支援,自此之背景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也是繼鄭成功之後統一國土的壯舉。

這位民族英雄,得到中日兩國群眾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他是混血兒

鄭氏政權統治台灣23年時長,

在此過程當中鄭成功所做出的貢獻極為關鍵。即便是在其去世之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鄭成功的功績,最為著名的乃是

“延平郡王祠”,

可見當地人民對于鄭成功的肯定與熱愛。同樣的延伸之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無比欽佩并且感到與有榮焉。

鄭成功一生秉直忠身,心複舊國、驅逐殖民者、恢複我中華版圖主權,并且善于海上商事貿易,

給沿海各國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這也是日本群眾為何同樣遵奉鄭成功的原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