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慈禧太後,這位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曆經鹹豐、同治、光緒、溥儀四朝,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對近代中國的走向産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但她的鐵血政治手段絕大部分是用在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尤其幾位清朝皇帝全都成為了慈禧手中的傀儡,而且當時清朝面對的列強侵略一觸即潰,三百年的基業和國人的榮辱都毀于這個婦人之手,正因為這樣,當時世人和後人對于她的評價從來是貶多于褒,隻有少部分的人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對慈禧的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
縱使慈禧當政的過程和結果無法得到客觀評價,但為何大清王朝當初會讓一個女子掌權?古代曆史上後宮女子幹預朝政繼而把控朝政的事還少嗎?就說漢朝的呂太後,她是自從實行皇帝制度後的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曆史上對呂後的評價同樣是毀譽參半,她的手段同樣雷厲風行,但在封建王朝中她的确做出了有利于百姓的功績,可她也确實差點讓劉家江山改成了呂姓,呂雉死後,劉家宗親聯合大臣奪回大權。但此後還有窦太後和王太後都曾經輔佐過年少的漢武帝,漢武帝就吸取教訓,他屬意于劉弗陵,但劉弗陵年幼,漢武帝害怕日後再出現太後掌權的事,于是狠心殺掉了劉弗陵的生母鈎弋夫人,此後曆史上有多次立子殺母的事例,尤其在北魏時期特為流行。

曆史走過數千年後,清朝初期還有不允許生母撫養自己的兒子長大的規矩,比如雍正皇帝,滿月後他就被轉交給孝懿仁皇後佟佳氏撫養,看來清朝統治者也會防範皇帝的生母把控朝政,但為何鹹豐帝沒有在生前解決掉慈禧這個後患,而且相傳他在瀕死之際,确有效仿漢武帝殺掉鈎弋夫人的做法,要殺死慈禧,可為何最終鹹豐帝沒有那麼做?先來說一下鹹豐當時的處境,大家就能了解鹹豐為什麼沒有那樣做了。
要說溥儀是大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那麼鹹豐帝就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即位不久後,内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有列強虎視眈眈,時局動蕩,戰亂不斷,面對如此兩難的國家形勢,鹹豐帝一直勤于政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企圖重振朝綱,重用漢族官員曾國藩,就是靠着曾國藩訓練出來的湘軍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内亂可以平定,可外患沒有那麼容易解決,列強一直在騷擾中原地區。面對如此棘手難解的問題,鹹豐沒有了當初的豪情壯志,他開始沉溺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當時年輕貌美的慈禧入宮後很快就得到了鹹豐帝的寵幸,美貌注定無法長久,但慈禧有文化,可以識文斷字,還會唱些小曲,懂得判斷人心,知道分寸,如此鹹豐更加寵愛她,而且慈禧的運氣很好,在宮中還無子嗣的情況下,慈禧為鹹豐帝生下了載淳,母憑子貴後,慈禧母子兩人更是受寵。慈禧不是一般隻會争寵的後宮女子,她比那些花瓶更有才幹,當鹹豐帝不想處理奏章的時候,慈禧得到了鹹豐帝的允許,代為批閱奏章。慈禧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特别強,她很快就參與到國家政事中,還可以為鹹豐帝出謀劃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一事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就是在她的勸說下,被朝廷重用。
此時朝臣們雖然認為慈禧破了“後宮不得幹政”的祖制,奈何鹹豐帝一意孤行,他準許了慈禧的行徑,這樣大臣們也隻能敢怒不敢言了。慈禧在這段日子中很快就成長起來,經過執掌朝政的曆練後,她對權力運作一清二楚,這就為她日後垂簾聽政奠定了基礎。鹹豐帝身體日益衰微,此時慈禧的野心更加膨脹,鹹豐帝也察覺出來了,有一次他對軍機大臣肅順說,懿貴妃不是個省油的燈,日後為了皇兒,朕勢必要效法漢武帝。
但還來不及鹹豐實施,1860年,英法聯軍很快就攻打到了北京,火燒圓明園就是在這時發生的,鹹豐帝帶着大臣妃嫔們直接逃到了熱河避難,完全沒想着要守家國,死社稷。到了熱河之後,鹹豐帝又忘記了情勢危急,他仍然縱情聲色,終于累倒了身體,卧病在床,自知時日不久,于是開始考慮身後之事,此時他也就兩位皇子,次子還夭折了,仍然隻有載淳皇子,是以六歲的載淳毫無意外地成為了繼承人。繼承人標明之後,鹹豐帝開始猶豫如何處理慈禧,他狠不下心殺掉相伴十幾年的女人,而且鹹豐帝沒有體會過母愛,于是他想讓年幼的兒子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母愛。
而且若他殺掉慈禧的話,那麼朝中的權臣肅順就無法被牽制了,慈安太後性子柔軟,必須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又為了防止慈禧的權力過大,鹹豐将兩枚印鑒蓋章分别給了慈禧和慈安,兩宮分權,再将輔政大臣加到八位,如此前朝後宮的權力就可以互相牽制了。鹹豐還将肅順提議殺掉慈禧的話透露給慈禧,如此達成了慈禧和肅順互相仇恨的效果,鹹豐以為自己做得天衣無縫了,結果這樣的平衡局面很快就被慈禧打破。
鹹豐去世不久後,慈禧聯合一向不得他重用的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誅殺了輔政8大臣,自此一人獨掌大權,垂簾聽政,此後慈禧開始了他長達幾十年的統治,中國近代的黑暗也正式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