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北宋無疑是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時代?,經濟上遠超漢唐,獨領風騷,文化上更是湧現了諸如蘇東坡、王安石、範仲淹、柳永、陸遊等一代文豪。

更重要的是,北宋是君臣關系最和諧的朝代,宋之前,君王長期被權臣、外戚、宦官、藩鎮等各種勢力鉗制,宋之後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君權一家獨大,大臣逐漸淪為皇家的奴才。

“君則敬,臣則忠”,《三字經》中的這句話是對北宋君臣的完美寫照。也正是在這種君臣關系下,北宋變得空前絕後強大。這種強大表現在方方面面,除了上文提及的經濟和文化,還有科技和農業,唯獨不包含軍事。而恰恰就是這一塊短闆,最終導緻了北宋的滅亡。

按照如今的軍事理論,打仗追根究底打的是錢,那麼,富有到天下無敵的北宋,為什麼偏偏軍事薄弱?

有觀點認為,北宋軍事薄弱源于國土面積小,以至于沒有長城守衛,沒有戰馬騎兵。但是,這些客觀原因縱然存在,也并非不可改變,隻要有錢,長城可以建,戰馬可以買。實則,北宋的問題不來自客觀困難,而源自主觀政策。

北宋滅亡,猶如一場持續百年的溫水煮青蛙,是緩慢的自我毀滅過程,期間經曆了三部曲。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第一部:重文輕武

明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逼迫幼帝禅位,其本質就是武将篡權。再加上他身處五代十國亂世,深知軍閥的威脅,對軍人一直心存忌憚。是以,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便定下了重文輕武這一基本國策。

北宋的重文輕武給文人建構了天堂,使文化空前昌盛,經濟空前繁榮,但随之而來的還有,武将被限制,軍事被忽視。

第二部:澶淵之盟

北宋早期的主要敵人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緻力内政,對遼取守勢,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幾次伐遼,均大敗而歸。宋真宗趙恒在位時再次遭受遼軍南侵,宋真宗在寇準的力勸下禦駕親征,澶州督戰,結果士氣大振,大有把契丹軍打回遼國之勢。

或許是被打怕了,又或許是趙宋王朝太熱愛和平,在戰況有利的情況下,北宋君臣竟然做出了屈尊乞和的選擇?,與遼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約定: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各自撤兵停戰,宋遼從此結為兄弟之國,作為代價,此後宋朝每年需向遼國進貢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共計相當于三十萬兩)。

不難看出,《澶淵之盟》的本質是北宋花錢買和平。

《澶淵之盟》看似屈辱,但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當時,北宋的年收入在一億兩白銀以上,30萬兩的歲貢對大宋來說隻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此前因為要與遼國打仗,北宋每年的軍費高達3000萬兩之巨。隻花了百分之一的錢,就換來了國家太平,百姓安康,何樂而不為呢?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北宋向遼國進貢漫畫)

《澶淵之盟》後,北宋與遼國确實迎來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期。期間,北宋經濟飛速發展,僅在最初的20年間,财政收入就暴增了68倍,相當于盛唐貞觀之治時的4倍。

由此可見,北宋用錢買和平,這比買賣不賠。但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卻給北宋滅亡埋下了禍根。因為無需常年備戰,真宗、仁宗、英宗等曆代皇帝都“忘戰去兵”,百年和平讓北宋得以休養生息的同時也逐漸淪為軍事弱國。

第三部: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是北宋走得最臭的一步臭棋。

宋徽宗時期,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國。金遼兩國地緣接近,随着金國的不斷壯大,首先威脅到的是遼國。金軍先後攻占了遼國的東京遼陽府和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

在金遼兩國的争鬥中,北宋君臣看到了漁翁得利的機會,企圖趁機奪回被遼國侵占的燕雲十六州。于是,宋徽宗遣使赴金與之結盟,相約夾攻滅遼。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宋金遼地圖)

聯金滅遼這一國策的錯誤顯而易見。首先,相對于金國,宋遼是軍事弱國,弱者隻有抱團共同對抗強者才可能達成平衡,有遼隔在中間成為天然屏障,宋才可能免于被金所滅。相反的,聯金滅遼後,金的下一個目标必然是宋。隻可惜,北宋君臣隻貪圖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

正是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宋朝的軍事虛弱被暴露無遺。金國認定北宋不堪一擊,于是在滅遼後對北宋發起了侵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揮師南下一舉滅掉北宋,徽欽二帝淪為階下囚,3000貴卿後妃一同被俘北上,受盡屈辱,史稱靖康之變。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恥辱的一次亡國。

北宋滅亡三部曲:重文輕武,澶淵之盟,聯金滅遼

(靖康之變)

總結:

從趙匡胤定下重文輕武國策,到宋真宗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再到宋徽宗鼠目寸光聯金滅遼,北宋用一百多年時間完成了緩慢的自我毀滅。

豈不知,文治雖好,但不能沒有軍事作為後盾;用錢買和平成本效益固然高,但難以長久;失去的國土自然要奪回,但不能隻看眼前利益。

參考資料:《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