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北宋无疑是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时代?,经济上远超汉唐,独领风骚,文化上更是涌现了诸如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柳永、陆游等一代文豪。

更重要的是,北宋是君臣关系最和谐的朝代,宋之前,君王长期被权臣、外戚、宦官、藩镇等各种势力钳制,宋之后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君权一家独大,大臣逐步沦为皇家的奴才。

“君则敬,臣则忠”,《三字经》中的这句话是对北宋君臣的完美写照。也正是在这种君臣关系下,北宋变得空前绝后强大。这种强大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上文提及的经济和文化,还有科技和农业,唯独不包含军事。而恰恰就是这一块短板,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按照如今的军事理论,打仗追根究底打的是钱,那么,富有到天下无敌的北宋,为什么偏偏军事薄弱?

有观点认为,北宋军事薄弱源于国土面积小,以至于没有长城守卫,没有战马骑兵。但是,这些客观原因纵然存在,也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有钱,长城可以建,战马可以买。实则,北宋的问题不来自客观困难,而源自主观策略。

北宋灭亡,犹如一场持续百年的温水煮青蛙,是缓慢的自我毁灭过程,期间经历了三部曲。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第一部:重文轻武

明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逼迫幼帝禅位,其本质就是武将篡权。再加上他身处五代十国乱世,深知军阀的威胁,对军人一直心存忌惮。所以,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便定下了重文轻武这一基本国策。

北宋的重文轻武给文人构建了天堂,使文化空前昌盛,经济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武将被限制,军事被忽视。

第二部:澶渊之盟

北宋早期的主要敌人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致力内政,对辽取守势,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几次伐辽,均大败而归。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再次遭受辽军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御驾亲征,澶州督战,结果士气大振,大有把契丹军打回辽国之势。

或许是被打怕了,又或许是赵宋王朝太热爱和平,在战况有利的情况下,北宋君臣竟然做出了屈尊乞和的选择?,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停战,宋辽从此结为兄弟之国,作为代价,此后宋朝每年需向辽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计相当于三十万两)。

不难看出,《澶渊之盟》的本质是北宋花钱买和平。

《澶渊之盟》看似屈辱,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当时,北宋的年收入在一亿两白银以上,30万两的岁贡对大宋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此前因为要与辽国打仗,北宋每年的军费高达3000万两之巨。只花了百分之一的钱,就换来了国家太平,百姓安康,何乐而不为呢?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北宋向辽国进贡漫画)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确实迎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期间,北宋经济飞速发展,仅在最初的20年间,财政收入就暴增了68倍,相当于盛唐贞观之治时的4倍。

由此可见,北宋用钱买和平,这比买卖不赔。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却给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因为无需常年备战,真宗、仁宗、英宗等历代皇帝都“忘战去兵”,百年和平让北宋得以休养生息的同时也逐步沦为军事弱国。

第三部:联金灭辽

联金灭辽是北宋走得最臭的一步臭棋。

宋徽宗时期,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国。金辽两国地缘接近,随着金国的不断壮大,首先威胁到的是辽国。金军先后攻占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和上京临潢府,声威大震。

在金辽两国的争斗中,北宋君臣看到了渔翁得利的机会,企图趁机夺回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于是,宋徽宗遣使赴金与之结盟,相约夹攻灭辽。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宋金辽地图)

联金灭辽这一国策的错误显而易见。首先,相对于金国,宋辽是军事弱国,弱者只有抱团共同对抗强者才可能达成平衡,有辽隔在中间成为天然屏障,宋才可能免于被金所灭。相反的,联金灭辽后,金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宋。只可惜,北宋君臣只贪图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

正是在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宋朝的军事虚弱被暴露无遗。金国认定北宋不堪一击,于是在灭辽后对北宋发起了侵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挥师南下一举灭掉北宋,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3000贵卿后妃一同被俘北上,受尽屈辱,史称靖康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次亡国。

北宋灭亡三部曲:重文轻武,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靖康之变)

总结:

从赵匡胤定下重文轻武国策,到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再到宋徽宗鼠目寸光联金灭辽,北宋用一百多年时间完成了缓慢的自我毁灭。

岂不知,文治虽好,但不能没有军事作为后盾;用钱买和平性价比固然高,但难以长久;失去的国土自然要夺回,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参考资料:《宋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