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億新能源車險再破局,“自燃”場景可理賠,但險企積極性不高

文|《财經天下》周刊 倪毓平

編|孫月

呼聲頗高的新能源車險終于有了新的進展。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發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下稱“專屬條款”),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精算師協會也随即釋出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基準純風險保費表(試行)》,為新能源車保險産品開發和定價提供了基準和依據。

盡管上述兩份檔案仍處于試行階段,但保險業的相關人士告訴《财經天下》周刊,對于新能源車來說,這意味着其終于迎來屬于“自己的承保規則”。

千億新能源車險再破局,“自燃”場景可理賠,但險企積極性不高

據了解,在這次的專屬條款中,關鍵的“三電”(電池、驅動電機、整車電動控制器)系統納入承保範圍。同時,新能源車的起火、自燃等場景,也在險企的保險責任中。

“專屬條款無疑将更好地為新能源車車主提供更為完善的保障服務”,業内人士表示,對于險企而言,新能源車存在理賠成本較高,承保利潤較低的尴尬局面,“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三電”系統納入保障範圍,保障責任不斷擴大

專屬條款明确了新能源車的定義,指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對于上述這些車輛,保險保障範圍涵蓋為,車身;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其他控制系統,以及其他所有出廠時的裝置。

此外,條款約定,保險期間内,被保險人或被保險新能源汽車駕駛人,在使用被保險新能源汽車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含起火燃燒)造成被保險新能源汽車裝置的直接損失,且不屬于免除保險人責任的範圍,保險人依據本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據悉,此次的專屬條款将分為主險和附加險兩大部分。主險包括了新能源汽車損失保險、新能源汽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新能源汽車車上人員責任保險,三個險種互相獨立,投保人可以選擇全部投保,也可以選擇其中的部分險種進行投保。

今年8月,中保協就曾釋出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的征求意見稿。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專屬條款的主險擴大了保險責任。一個細節是,4個月後的專屬條款在責任免除部分的描述更為謹慎,删除了有歧義的“營業性場所”表述。申宏萬源證券分析師葛玉翔解釋稱,“營業性場所維修、保養、改裝期間”應了解為,車輛處于不适合正常駕駛、事故發生風險明顯增加的狀态。但在實務中,“營業性場所”表述存在争議,例如,車輛從一個維修廠到另一個維修廠的過程中出險,是否屬于在營業性場所維修期間等問題,(容易)引發理賠糾紛。

此外, 車輛損失險中也重點明确了車輛損失險中重點明确“三電”系統及出廠裝置屬于車輛損失險的保險責任。

而在附加險中,專屬條款也由此前的6項增為13項,新增附加絕對免賠率特約條款、附加車輪單獨損失險、附加新增加裝置損失險、附加車身劃痕損失險、附加修理期間費用補償險、附加車上貨物責任險、附加精神損害撫慰金責任險、附加法定節假日限額翻倍險、附加醫保外醫療費用責任險等9項保障内容,與此同時,專屬條款删除了附加智能輔助駕駛軟體損失補償險和附加火災事故限額翻倍險。

近年來,新能源車漸成為市場的一大趨勢。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新能源車的保有量達到了492萬輛,同比增長29.1%.艾瑞咨詢測算,預計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700萬大關。《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也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車的新車銷量達總新車銷量的20%;到2035年,純電動車成為新車主流。

由此,業内普遍認為,新能源車險或許是綜改後财險公司的增量市場。申宏萬源研報預計,2025年,保費規模将達到1543億元。

險企承保積極性不高?

而事實上,面對新能源車這一“藍海”,險企的承保意願或許并不如想象中積極。

此前,某保險公司因傳聞拒絕為特斯拉車主承保引發業内外的廣泛關注。盡管後來該險企否認了傳聞,稱“沒有的事”。但這或也從側面反映出險企對于新能源車險的消極态度——上述保險從業者以“賠穿”來形容新能源車的承保風險。

而亦有相關人士向《财經天下》周刊指出,“新能源車的承保虧損是行業性的虧損”。正如申宏萬源研報披露,目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普遍超過 85%,行業面臨較大承保虧損壓力。中小公司因定價能力較差,篩選客戶能力較弱,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達到110%。

這與新能源車自身的特性相關,“‘三電’系統約占整車成本的60%,電池系統約占整車成本的40%,且技術成熟度還在不斷優化過程中,風險因素相較于傳統燃油車較高”,申宏萬源證券分析師葛玉翔指出。而新能源車的自燃風險也推高了理賠成本。

新能源車的工時費與配件費也高于傳統燃油車,這也使得理賠成本相應增加。根據中國銀保信2018年釋出的風險分析報告,新能源車案均賠款比傳統燃油車高出431元。案均理賠成本高主要源于新能源車維修的工時費和配件費高于傳統車型。

此外,較高的折舊率也導緻了承保費率随着年限增加而增加。申萬宏源證券研報推斷,随着車齡提升,新能源車費率将加速提升。但由于保值率也将下降,是以投保費用總體會略有下降。

但同時,該研報也談到,“近年來銀保監會政策制定以讓利車險消費者和保障消費者核發權益為出發點,作為連接配接車主與新能源車的‘最後一公裡’,我們預計新能源車險漲價難度較大。”是以,頭部公司憑借自身在定價、客戶儲備和廠商合作能力的天然優勢,基本保持承保盈虧平衡。随着車險綜改的不斷深入,價費關聯機制不斷完善,頭部企業的競争優勢有望進一步顯現。

國泰君安證券研報也指出,考慮到目前行業新能源車的賠付率普遍高于傳統燃油車,若要實作新能源車的盈利費用空間相對較小,預計費率更具優勢的龍頭險企更為受益。一方面,大型險企固定費用攤薄效果顯著,另一方面大型險企直控管道占比更高,手續費相對較低。

頭部險企也加緊了對這一新領域的布局。今年10月,人保财險與甯德時代舉行了戰略合作架構協定,雙方将在汽車後市場領域展開合作,進一步建立多層次、多領域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科技進步。據了解,汽車後市場是指,汽車銷售後,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

車企方面,廣汽集團、上汽集團等傳統車企也介入保險領域中。前者成立了衆誠汽車保險,後者則組建了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公司;而諸如特斯拉、蔚來汽車等的新能源車企,則已經推出了自營保險産品。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