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蘇聯跟日本情況完全不同,說海軍的話就是拿蘇聯最弱項短闆和日本最強項比。蘇聯國土異常龐大,又偏居歐亞大陸最北端,空有那麼漫長的沿海線卻為擁有不動港操碎了心。看看蘇聯地圖,他最漫長的海岸線是沖着北冰洋的,每年都是大半年封凍狀态,極端地區已經深處永凍地帶,再看蘇聯國土大部分是亞洲,核心地區卻是歐洲,是以蘇聯是個傳統的歐洲國家,面對歐洲,蘇聯複雜的海岸線又被地形限制隔絕在真正的海洋之外,這又是蘇聯海軍第二個痛:出海口!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從沙俄時代開始,最接近自己工業中心的波羅的海,自古就是世界最強海軍風雲際會的地方,從遠古肆虐歐洲的北歐海盜,到古典風帆時代海軍強國的荷蘭、英國、再到近代海軍的德國,包括自始至終的地區性海軍強國芬蘭、瑞典,結果一直到蘇聯最強盛的時代,都對自己能在這裡冒頭不抱希望,而把主戰場轉向黑海,其實黑海除了有不凍港,狀态比波羅的海更嚴重,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再到今天的俄羅斯,在這一方向上連英國支援的土耳其的第一道封鎖都從沒突破,而這個方向上突破出去後,還有希臘愛琴海域第二道封鎖,大地中海第三道封鎖,全突破了才真正進入海洋,最悲劇的是這方向上,艦隊哪怕突出去了,也還有被封的回不了家的風險,即突破不了地中海又回不去黑海,能想象會是怎樣一個場景嗎?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然後就是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威,海軍要發展先就要發展背後的大工業,然而蘇聯要到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大工業,第一要翻過歐亞分界的烏拉爾山,然後是古代俄國人眼裡的偏遠的老遠東地區,再是跨越偏遠到斯大林時期還流放犯人的西伯利亞地區,最後再橫跨整個新遠東地區,沙俄做過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在那時就修建了一條連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描寫保爾最艱苦、并幾乎送了命的,就是趕着去為城市收集過冬燃料,組織了大規模的伐木隊,這麼艱苦的地區是哪裡呢?嗯,其實不遠,老遠東最西邊靠近城市的地方,都還沒正式進入老遠東地區呢。後來蘇聯強盛時,終于勉強在遠東建了諸如共青城這樣的城市,但離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成烏克蘭哪有的船廠,還有很多路要走哪。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是以在八十年代,蘇聯人又腦洞大開,跑去打阿富汗,為的是下一盤打通朝南直通印度洋的出海口的大棋!這樣,别說二戰,就是蘇聯最強盛時期,都沒能解決好自己面臨的問題:海岸線漫長卻無法常駐保護的兵力艦船,幾個方向都沒有像樣出海口,沒有一個港口可以集中力量發展出覆寫全國的大海軍!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那麼二戰前短短十幾年時間,蘇聯建立起震怖世界的重工體系和大陸軍,已經讓人驚掉下巴了,要再建立起一個大海軍,那不成神一樣的國度了?還打什麼二戰?大家老老實實自己插上紅旗不香嗎?

二戰時期,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日本呢,國土狹小,力量集中,從明治維新起,就集中精力建海軍,幾乎所有走過彎路,到二戰,蘇聯被地形割得七零八落的海軍一共也才十萬噸,日本一條大和就七、八萬噸,怎麼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