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部《大明風華》極其火熱,成為衆人追捧的影視劇。作為一部以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為骨的影視劇,自然赢得一大堆“曆史粉”的關注,評頭論足、“吹毛求疵”自是少不了。《大明風華》是一部影視劇,畢竟不是曆史,自然與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有出入也是難免的,比方說影視劇中由梁冠華先生所飾演的明仁宗、明朝第四代皇帝朱高熾被刻畫得似乎有些窩囊,在明成祖朱棣面前動不動吓得跪地,流汗,甚至還主動向朱棣請辭辭去太子之位,讓賢于其二弟朱高煦等等,這讓一些曆史真愛粉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如此一代明君,曆史評價極高的帝王,豈能是這般樣子。

《大明風華》影視劇照(圖)
其實,個人覺得,雖然影視劇當中,朱高熾形象被刻畫得窩囊,但卻也是符合當時環境的。朱高熾雖然賢達,言行舉止得當,畢竟生于皇家之下,明争暗鬥在所難免,其二弟朱高煦常年行軍打仗,戰功斐然,加之朱棣對于這個二兒子也是非常器重的,也曾有過一瞬改太子之想法,故而,朱高熾明面上表現得窩囊。其實是以這種為人之态而明哲保身,窩囊的背後其實盡顯朱高熾的聰慧。影視劇中,梁冠華先生所飾演的明仁宗在體态上也是比較符合仁宗皇帝的,曆史上的明仁宗确實是個胖子,而且較之于影視劇當中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仁宗喜靜不好動,故而也使得他身體體胖多虛,這也使得成為皇帝的他,因殚精竭慮地處理國事,以緻英年早逝,做了一年皇帝便駕崩了。
那麼隻當了一年皇帝的明仁宗為何能赢得生後好名聲,獲得極高的曆史評價榮譽呢?且聽筆者悔昔道來:
朱棣朱高熾父子形象劇照(圖)
自小聰慧,熟讀經書,箭法超群,得朱元璋之誇獎
明仁宗朱高熾,從小端重沉靜,言行有度,識大體,平時喜好讀書,與那些儒臣講經論道從來不曾缺席。明仁宗喜靜厭動,但并不代表其不善武功,朱高熾擅長射箭,且百發百中,不說神箭手,亦可謂是射箭高手。正史《明史》如此講道:“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辍。”
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朱元璋曾問明仁宗朱高熾:“堯、湯之時,華夏發生了水旱之災,這種情況下百姓應該依仗什麼?”朱高熾想都未多想便回答道:“這個時候需要依仗聖人施行體恤百姓的政治政策。”朱元璋一聽回答高興得很,對朱高熾說:“孫兒,你有做人君的見識啊!”《明史》原文如下:(太祖)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靖難之役,以少勝多力保後方不失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姚廣孝輔助下自北平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朱高熾受命留守北京,鎮守後方。建文帝為斷了朱棣後路,派遣大将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京,此時的北京人馬有多少?僅有區區萬人而已,對抗朝廷大軍無異以卵擊石。
為了拿下北京,建文帝還寫信招降朱高熾,在險惡的環境下,朱高熾毅然拒絕建文帝,誓死保衛北京。朱高熾積極布防,巧妙組織軍隊進行防禦戰,讓李景隆大軍多番攻城皆以失敗告終。自建文元年8月到11月,在朱高熾的上司下,僅萬名兵将對抗李景隆50萬大軍堅持了數月城池不破,直到朱棣回師北平,合擊擊敗李景隆。北平之戰,讓朱高熾揚名,軍事能力大顯。
朱高熾形象劇照(圖)
監國理政有道,為政寬厚,深得人心
永樂二年二月,朱高熾被召回南京,并且立為皇太子。後來,明成祖朱棣禦駕北征,命朱高熾監國,裁決庶政。朱棣數次北伐,朱高熾皆被命于監國,朱高熾,事無巨細,用心處理政事。且為政寬厚,在監國期間,多次赦免許多無辜得罪的犯人,并減輕罪罰。長時間的監國,政績斐然,赢得了許多大臣的信服與厚待。當然,期間要面臨其弟弟漢王、趙王的陰謀以及明成祖的懷疑,但還是在衆臣的幫助下,多次化險為夷,多次監國為朱高熾登基後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
一代明君,政績斐然,奈何命短
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停止向西洋派從事貿易的船隻、停止從迤西買馬以及從雲南、交祉采辦物品,淘汰閑散無用的官員,放被貶隸屬軍籍的官員回鄉,下诏七十歲的文臣退休,黃河在開封決口,免征稅糧。為了發展農業生産,仁宗多次下令不準打擾老百姓務農。戊戌,賜給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質印章各一枚,刻着“繩慰糾缪”,告訴他們凡有過失應當進言的,用印密封來報告等等。朱高熾,雖然在位隻有一年,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賢能君主,執法公正,實行仁政振興國家,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明史》如是評價道:“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于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文:悔昔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