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國,統一天下。自此之後,“皇帝”便成了最高統治者的尊稱。無論是“天子”還是“皇帝”,背後都是最高權力的象征。在幾千年的封建曆史中,皇權不可挑戰。既是“天子”,自然是希望能與天齊壽,不少皇帝都曾費大功夫尋求長生不老藥,但結局均以失敗告終。
天子避諱談“死”,但在皇帝在位期間,仍會将修建陵墓作為一個大事,并且提前數十年開始修建。從皇帝陵墓的格局與規模中,也可推測該皇帝的喜好。

忌諱死亡卻樂于修陵墓,勞民傷财費功夫
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如此興師動衆地修建陵墓,後來的風氣可見一斑。修建陵墓工程巨大,在當時累死了無數的壯年男子,也引起了無數哀怨。秦始皇一邊尋求長生不老藥,而一邊又忙着修建豪華陵墓,可謂是為自己做盡了打算。
自秦漢時期開始,喪制規定,皇帝不管年齡大小,即位一年後,就要開始營造陵墓,這就是一當上皇帝就要為死亡作準備。
當時皇帝将全國給他的供賦分成三份,一份作宗廟祭祀之用,一份供招待賓客之用,剩下的一份就專門用來修建帝陵和購置随葬品。
從此之後,曆朝曆代延續這樣的規定,将修皇陵作為大事件。至于勞民傷财的程度如何,就要看在位皇帝的想法了。由于技術受限,而皇帝的要求又高,是以耗時非常驚人,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待到陵墓修建完工,皇帝也已垂垂老矣。
修陵墓最怕遇“石母”,很可能功虧一篑
據《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皇帝修建多年的陵墓正是挖到了石母,最終導緻陵墓無法使用,不得已再尋其他地方修建。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為何都怕挖見“石母”?石母其實就是一種石灰岩,常見于地下積水地區。
也就是說,地下一旦挖出了石母,也就是靠近了地下水區域。而曆史上确實有皇帝遭遇了這樣的事情,道光皇帝為修陵墓費盡心思,遣派了很多大臣去督工。
但即便開工初期就已挖出了石母,但督辦的大臣還是一點都沒有上心,直接照常修建。結果等到皇帝去檢查時,陵墓滲水情況已十分嚴重。将督工的大臣處罰之後,無奈再另尋他處去修建。
陵墓内機關重重,唯獨無法攔水
古代很多的帝王都是在生前就開始選擇萬年吉地,用來給自己修建陵墓,等到自己駕崩後也可以進到舒舒服服的地宮,繼續他們在地下延續他的富貴人生。
但是,盜墓賊往往不打算放過他們,是以在亂世沒人守陵的情況下,豪華的帝王陵就成為了一個财寶庫,而皇帝就必須要準備防止這些盜墓賊來盜掘他的大好吉地。
例如如今依然未能完全勘察的秦始皇陵,内部機關重重。幾千年來,憑借着可怕的機關,将無數盜墓者攔截在外。秦始皇陵工程巨大,内部的陪葬品更是數不勝數,令人垂涎。
可惜再多的機關,隻能将盜墓者與考古者攔截在外,卻無法抵擋水的侵蝕。一旦陵墓入水,那麼皇帝們的精心設計也就用不上了。不僅陪葬品無法保全,就連皇帝的棺木也會受水浸泡。
這樣一來,皇帝多年的計劃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而石母,就是驗證有無靠近地下水的佐證。一旦挖到了石母,必須立即更換陵墓的修建地方,否則将會“大水淹”,皇帝百年之後也無法安息。殺傷力如此之大,就可明白為什麼曆代皇帝修陵墓時,會避石母如洪水猛獸了。
小結
自古以來,人們考慮的不僅是在世的生活狀态,更渴望死後能有安息之地。對于身份高貴的皇帝而言,百年之後的歸屬地,更是應該由自己來精心安排。
正是因為如此,在避諱談及死亡的封建朝代裡,皇帝會在年輕時就開始修建陵墓了。千裡之堤,潰于蟻穴。
而對于整座陵墓而言,石母就是那一個蟻穴。一旦遇上了,也隻好及時避開,免得引來更多後患了。
參考資料:《清宣宗實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