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在國家危難時,總有那麼一些人會變節。一般意義上,人們都會把他們稱為漢奸,也就是喪失氣節的賣國賊。但有一段曆史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抗日戰争時,回族幾乎沒有賣國賊,都在一心抗日,還出了很多名将。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馬鴻逵,甯夏的軍閥,人稱“滑馬”,是個老滑頭,任甯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于一身,被人稱為甯夏的“土皇帝”。我們就先從他這兒說起。

阿拉善,賀蘭山的北面,當時旗府所在地為定遠營,是甯夏轄地。1937年後,日本人在那裡修建了飛機場,建立了日本特務機關,有10多名特務和5名漢奸,秘密活動,拉攏當地百姓,挑撥民族關系,煽動民族仇恨。抗戰爆發當年的9月14日,這些特務和漢奸被押送至蘭州全部槍決了。毒瘤雖被除,但日本人還不死心。

1938年,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坂垣征四郎再次飛抵阿拉善定遠營,邀請馬鴻逵面談,許諾的條件是請馬鴻逵出山,來做“回回國”的皇帝——日本人打算在大西北也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東北的傀儡政權僞滿洲國有溥儀,馬鴻逵如果能出任西北的“皇帝”,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均會在日本人控制之下。這是日本人當時的如意算盤,并在東北和西北之間的蒙古也做着相應的工作。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坂垣征四郎興沖沖地來了,但他這趟行程不但沒有任何收獲,還碰了一鼻子灰。用老百姓的方式較為粗俗的表達即是熱臉貼着了冷屁股,換一種文雅的方式來說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馬鴻逵不但沒有去見坂垣征四郎,還讓他手下的官員周百锽捎去了這樣一句話:“你們無故占領了中國土地,殺害中國同胞。八國聯軍時,你們出兵最多,很多回回軍人在正陽門下,被你們日軍殺死。如今家仇未報,國仇未雪,勢不兩立!”

馬鴻逵說的那些在正陽門下被日軍殺死的回回軍人中,當然包括馬福祿,是他父親馬福祥的哥哥,清末與馬福祥,馬福壽并稱為西北三馬。1900年8月12日正陽門失守,馬福祿抱着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召集餘部,要奪回城樓。當時侵略軍從城周圍到城上設了十道栅卡阻止清軍反攻。13日夜大雨,馬福祿率精兵乘雨夜黑,大呼躍栅,被飛彈從口中擊入,殁于陣上,時年47歲。這就是馬鴻逵說的未報家仇,而馬鴻逵之是以能夠統治甯夏,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馬福祿的。能對日本人面前說出這種話,至少說明馬鴻逵還算得上是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面對日本人的誘惑,不忘國仇家恨,是個不變節的中國人。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後來,對于這件事馬鴻逵又說:“甯夏經我老馬家兩輩人近二十年的苦心經營,已經有了自己的軍隊,有了根基,豈能拱手讓與你日本人?那德王乳臭小兒,上了你日本人的賊船,如此伎倆,我老馬見得多了,休想哄騙我!”這裡面牽扯到了一個人——德王,即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抗日戰争時期與日本侵略軍合作在察哈爾、綏遠兩省境内(今内蒙古自治區中部)建立了傀儡政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并擔任政務院長、主席。

德王很有皇帝瘾,和溥儀猶如政治上的“孿生兄弟”,為追求複辟“帝制”,不惜出賣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在日本的卵翼下,繼溥儀成為僞“滿洲國”皇帝之後,德王當上僞“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德王與溥儀,積極充當日本侵華“滿蒙政策”的幫兇。同時德王還勾結日寇,進行所謂“日蒙合作”陰謀活動,妄圖實作其做“蒙古大帝國”皇帝的迷夢。當時,蒙古人民将他稱為“蒙奸”,而在馬鴻逵的眼裡,他不過一個“乳臭小兒”。馬鴻逵的氣節在這裡多少有所展現。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在馬鴻逵的家族中,還有一個人和日本人真槍實彈地幹過,這個人就是馬福祿之子馬鴻賓。1900年,馬福祿去世時,馬鴻賓隻有16歲,其後一直被馬福祥帶在身邊,視為己出。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之後,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升任軍長,奉命前往綏西抗禦日軍。

綏西戰役1940年1月至2月,綏西戰役,國軍第8戰區部隊在綏遠省(大概在内蒙古自治區西部)西部地區與日軍駐蒙古的部隊以及僞蒙軍隊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戰中的其中一仗,這一系列作戰統稱為綏西作戰,也叫綏西會戰,其中包括標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等等。綏西戰役也是抗日戰争時期甯夏人參與過的唯一一場戰役,馬鴻賓、馬鴻逵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在馬鴻賓的統一指揮下,在今内蒙古臨河、五原一帶同日、僞軍多次激戰,最終将日軍趕出了西北,守住了西北的北大門。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幾年前,我曾在河套地區采訪過綏西戰役的一些事迹,據當地的知情人士說,當時馬鴻賓的部隊被稱為“西大軍”(因為他們來自甯夏,而甯夏在河套的西邊),裝備很差,戰士們的槍械像是燒火棍,穿着也很破爛,每天訓練過後就會不少棉花掉落在操場上。烏不浪口村民郭斌志回憶說:“我們這兒就有句話說:‘二女子,你坐下,西軍跑步(訓練)了,媽媽給你撿爛棉花。’(西大軍)這個艱苦啊,跑步時,操場上就有爛棉花了,老百姓也窮,部隊更窮,吃也吃不上。”

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日戰争中做到了“槍不硬人硬”,硬是讓日本人吃了敗仗。當時的老百姓為他們編了稱贊他們順口溜傳唱:“咱們的老西軍,打起仗來真能行,打跑了日本兵,繳獲汽車拉進五原城,全城百姓慶祝又歡迎,依靠咱們的老西軍,打敗日本兵,百姓得安甯。”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當年“西大軍”展開的烏不浪口戰鬥。烏不浪口位于五原至烏拉特中旗的中間地帶,1940年1月日軍分三路撲向河套地區,馬鴻賓81軍馬騰蛟35師下轄205、206、208三個團,約3000餘名将士,正面布防在烏不浪口、烏鎮地區,阻擊進犯河套之敵,三九嚴冬,積雪沒膝,寒風刺骨,他們冒着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堅守陣地。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1月31日,日軍開始進攻,動用了飛機大炮,戰鬥至最後,三十五師官兵與日軍進行了白刃戰和肉搏戰,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挫敗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以一千多名回族男兒戰死沙場代價,為3月五原大捷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敵人受到了慘痛的教訓。

在我的采訪裡,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即“西大軍”撤離戰場後,并沒有來得及收殓一些戰士的遺體,把這項工作留給了當地老百姓。一位蒙古族的朋友告訴我,他的爺爺當時也參與其中,“爺爺說,遺體當時被凍得硬邦邦的,也沒有個新衣服給穿,爺爺他們一邊殓屍一邊哭”……如今,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根據烈士親屬和生前戰友的意願,将烏不浪口抗日烈士公墓重新修繕并擴建為烈士陵園。修繕擴建後的陵園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烈士墓地、紀念廣場、周邊綠化帶等組成,供烈士親屬和人民群衆憑吊緬懷。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與馬鴻逵比起來,青海的馬步芳是極其兇悍的,他無惡不作,幹了很多傷天害理、罄竹難書的壞事,讓老百姓很痛恨,但在抗戰時,也派出了騎兵師。師長是馬彪。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不久,馬步芳即組成騎兵暫編第一師,共8000餘人,由馬彪率領東進抗日。

馬彪是馬步芳的堂叔,但在馬家軍中他分明是個“另類”,歡送大會上,他對青海的父老鄉親們說:“此次出青抗日,恨不得馬踏倭寇,給我已死先烈雪仇,與後輩争光!”果然,他們打得很不錯,1938年 4月,騎兵師奉調黃泛區的扶溝、鄢陵、西華等縣,擔負這一線的河防任務。不久,日軍一中隊及僞軍千餘人,侵入騎兵師防區,馬彪立刻指揮兩旅兵力三面圍殲,乘敵不備,突然襲擊,殺得日僞軍昏頭轉向,最終全殲來犯之敵。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當地的老百姓見到很感動,家家都獻上米酒,犒勞慰問,還專門制作了一把萬民傘,贈給馬彪,以示對抗日将士的崇敬之情。随後的淮陰一戰中,馬彪更是打出了中國将士的虎虎生氣,關鍵時刻,他親自揮刀上陣,帶領部隊英勇沖鋒,殲滅日僞軍1000多人,俘虜數十人,繳獲物資無數。其後,騎一師多次挫敗日軍,使日軍聞風喪膽,不敢輕舉妄動,甚至日軍統帥岡村甯次在其作戰記錄中,亦不得不寫下“惡戰馬彪”之語。日軍以馬彪彪悍能戰,将其視為眼中釘,稱騎一師為“馬回子軍”或“馬胡子軍”,而“馬胡子軍”的威名也就此傳開。

還有白崇禧。1937年7月7日抗日戰争爆發,7月21日白崇禧、李宗仁、黃旭初聯名緻電國民政府,擁護蔣介石對日抗 戰,26日蔣介石派劉斐赴廣西,促白崇禧入京參贊中樞。8月2日蔣介石緻電白崇禧,約他們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計。8月4日,蔣介石派飛機将白從桂林接到南京,20日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抗戰計劃,提出對了日軍作戰的六條指導原則。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白崇禧抗戰中打了不少大仗,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台兒莊,桂柳會戰都有他參與。其中,最著名的是台兒莊戰役和桂南戰役。1938年,白崇禧與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1940年,白崇禧指揮桂南戰役,在昆侖關兩度挫敗日軍,為抗戰以來攻堅戰的首次勝利。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國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稱之為戰神。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與白崇禧等人不同的是馬本齋,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建立人,抗日民族英雄。回民支隊也叫抗日支隊,是抗日戰争和全國解放戰争時期在冀中由我黨上司下發展成長起來的一支著名回民武裝。該支隊作戰積極,勇猛頑強,屢建戰功,尤其在抗日戰争期間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馬本齋是回民支隊的司令員,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主席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的事迹被寫成書、拍成影視,可謂家喻戶曉。1944年2月,回民支隊接到指令,開赴陝甘甯邊區。在長期的戰争生活中,馬本齋營養不良,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于當年2月7日,不幸病逝,終年43 歲。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馬本齋在東北軍當兵期間,曾寫下了《抒懷詩》,抒發了其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男兒情懷:風雲多變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兒空有淩雲志,不盡蒼江付東流。在他光輝戰鬥的一生裡,有很多事迹值得人們銘記,但最值得一說是1941年。當年,馬本齋運用遊擊戰,對盤踞在河間縣城一帶的日寇實施嚴厲打擊。為消滅回民支隊,日軍于8月27日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企圖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馬本齋。同時,以馬母為誘餌,誘使馬本齋率部來救,以乘機消滅回民支隊。

日軍用種種手段,逼迫白文冠給馬本齋寫勸降信。但白文冠深明大義甯死不屈,義正詞嚴地拒絕敵人:“我是中國人,我兒子當八路軍是我讓他去的。勸降?那是妄想!”其後,白文冠絕食7天,以身殉國,時年68歲。回民支隊指戰員紛紛請戰,要為馬母報仇。馬本齋沉痛地寫下誓言:“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鬥争!”

抗戰時,回族為什麼鮮有賣國賊?馬彪的胡子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這就是一位回族母親和她的兒子,在中國的抗戰史上被稱為“母子英雄”,讓人感動和敬仰,也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母子英雄”的存在,在抗戰史上,回族幾乎沒有賣國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中有國,祖國,我們的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