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文/馮玄一

說起張獻忠,這位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的大名可謂深入人心。他出生卑微,家境貧苦。後來當了一名捕快,就相當于今天的基層警察。在那個動蕩不安,饑荒肆虐,流民遍地的年月裡,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張獻忠扯起大旗,組織了一支起義軍,然後,這份“造反事業”越做越大,他帶領自己的兄弟,連戰連勝,攻克武昌後,自稱大西王。後又帶兵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年号大順。

後來,大西政權在南明和清軍的圍剿之下,土崩瓦解。張獻忠也被清朝的和碩肅親王豪格射死。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張獻忠嗜殺如命,毫無敬畏,在他身後,留下了衆多傳奇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但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大概還是他兵敗時留下的巨額财寶吧!

有這樣一段流傳不息的童謠,說的就是張獻忠沉寶的事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

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多少年來,這段童謠撩撥着那些尋寶人的心,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找到這些财寶,然後一夜暴富。

張獻忠到底有沒有沉寶,這财寶又有多少呢?

清朝官修的《明史·張獻忠傳》說:“(張獻忠)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阙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從這段簡短的記載可知,當年張獻忠是把江水堵住,然後将數以億萬的金銀寶貝埋到江底,以掩人耳目,不讓後人知道。

而據《蜀難紀行》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于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于是張獻忠指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但遭到阻擊後,江船阻塞了江道,是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書裡說财寶的數量“累億萬,載盈百艘”。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蜀碧》上也記載說:“(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但是張獻忠的軍隊被打敗,運寶的船隊也被焚燒殆盡,千船金銀也在争戰中沉入江底。

通過這些記載,人們梳理了張獻忠沉銀的大緻地點,一個是彭山江口,稱為江口沉銀,一個是錦江沉銀。

多年來,很多人竭盡心力,想要找到這些财寶,他們中有考古學家,但更多的還是盜墓賊,當然也不乏想碰碰運氣的普通人。

近年來,在江口地區不斷有銀子被挖出的消息。考古學家也抓緊了發掘步伐。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從2019年開始,江口沉銀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項目啟動。到2020年4月底,這次考古結束,根據新聞通報,此次發掘出土文物10000餘件,重要文物2000件,主要為金銀器,包括金、銀币,金、銀錠,金、銀食具,金、銀首飾和金、銀服飾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一枚重達10多斤的蜀王世子的“蜀世子寶”金印的發現,堪稱2020年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這枚“蜀世子寶”金印是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個字。印台邊長約10厘米、厚約3厘米,含金量高達95%。“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是明朝蜀王府的東西,而“世子”則是親王的嫡長子。由此可知,這枚金銀是明代蜀王世子的印章,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曆代世子的傳用之寶。據此可以推斷,當年張獻忠進入四川後,對蜀王府進行了大肆劫掠,王府裡的金銀财寶都被洗劫一空。

張獻忠劫掠了蜀王府,把一枚金印收入囊中,出土後驚呆現場專家

對于此次發掘的重要性,曆史學家劉志岩說:“本年度搶救和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尤其是‘蜀世子寶’金印的發現,堪稱重大考古發現。我們對遺址本身尤其是文物分布規律的認識取得重要突破,對未來的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而對那些尋寶者來說,這次發掘的意義同樣重大,它用事實證明了“銀子萬萬五”的童謠是真的,而“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的誘惑,肯定會讓這些人加快尋寶的步伐,畢竟,錦江沉寶至今尚無音訊。還有多少寶貝埋藏在江底,我們隻能拭目以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