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不少人會想起叱詫風雲的韓信,雖然韓信最後的結局不太好,但是對于韓信自身的實力,還是要給予肯定的。韓信作為一名戰功赫赫的軍隊統帥,他的手下軍隊人數達到了上萬人,可是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韓信一生都沒親信,導緻他在臨死前,沒有一個人告知他呂雉和蕭何的計劃,按理說,韓信軍事能力算是數一數二的,應該會有很多人願意追随他。可惜他卻很悲哀,無1人願意做他親信,毫無戒備地陷入圈套中。

先簡單介紹一下韓信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被外界稱之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出身于貧寒家庭,後借由秦末的農民起義開始了從軍之路,最初投奔于項羽,但未受到項羽的重用。後來在蕭何的再三舉薦之下,開始正式加入到劉邦陣營之中,某種程度上來說,蕭何算得上是韓信的伯樂。
後來在韓信等人的助力之下,劉邦完成了統一的偉業,韓信作為開國功臣自然獲得了豐厚的賞賜,一時之間名利與地位雙收,可是韓信似乎卻不滿足于此。當劉邦帶兵讨伐項羽時,陷入到了項羽的圈内,于是劉邦就向韓信發出資訊,希望韓信速速帶兵前往支援。韓信趁着劉邦面臨危險的時候,向劉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想讓他出兵可以,但是必須封他為齊王。
劉邦雖然同意了韓信的要求,但是在内心深處已經開始對韓信有了戒備之心,以至于後來蕭何向呂後獻策殺掉韓信,劉邦也隻是保持默許的狀态,并沒有幫韓信說話。另外韓信到了後期,其個人私欲逐漸膨脹起來,在朝中一副狐假虎威的架勢,認為自己功績偉岸,進而不把别人輕易放在眼裡,是以也在朝廷中結下了不少的敵人。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劉邦逐漸表露出對韓信的不滿時,韓信也沒有絲毫收斂的意思。其實換個角度來說,倘若韓信的手下有足夠可以信任的親信,應該會及時向韓信反映聽到的風聲,韓信也不會毫無戒備地陷入到呂後布下的陷阱中。
沒有人願意跟随韓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就是當時朝中的大勢已趨,韓信樹敵太多根本沒有太大的反擊勝算,連劉邦都想除掉韓信,那麼還會有誰敢繼續擁護韓信。另外一點原因在于韓信本人在後期驕傲自滿,聽不得别人虛心的建議,不知收斂隻知道一意孤行,對于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幫助韓信說不定會将自己的性命賠進去,韓信還不一定會感激人家,這種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去做。是以沒有人願意當韓信的親信,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