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缵泰,這個非常有意思。
今天,百科給了他這樣的履歷:1871—1938年,字重安,号康如,祖籍廣東省開平縣,出生于澳洲悉尼華僑家庭,精通英文。16歲時,随家人遷至香港居住,并就讀于香港皇仁書院。後加入興中會,先後參加孫中山先生策動的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同時還在報紙上頻頻發聲,宣傳革命。不過,在他看來,空有一腔熱情,不算真愛國,隻有苦研科學、增進中外文武知識,才是盡心愛國的必由之路。
謝缵泰父叫謝日昌,在澳洲經營泰益号進出口公司;母親郭氏,是旅居澳洲的第一個中國婦女。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裡,謝缵泰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一生在今天看來,至少幹了這樣兩件令人思考的“大事”。

第1件“大事”大約發生在1899年。這一年,謝缵泰設計出了“中國”号飛艇。這艘飛艇采用鋁為主要材料,在氣囊之下懸有艇身。艇身前後有電動機帶動的螺旋槳,推動飛艇前進。在這之前在有着這樣的背景:1894年,西方飛艇成功的消息傳到香港後,引起了謝缵泰研究飛艇的興趣。求學的經曆讓他長于數學和手工技藝,他想為什麼就不能給中國也設計一個呢?于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研制飛艇,到設計完成花去了近6年時間。但是,當他把自己設計的“中國”号飛艇獻給當時的清朝政府後,卻遭到了這樣3個字——沒人理。
第2件“大事”大約發生在1898年或1899年。這一年,謝缵泰畫了一幅畫——《時局圖》。該畫背景是一幅中國地圖,畫中的野獸分别暗示着當時瓜分中國的帝國列強,形象又誇張地描繪出清政府任人宰割、國家處于危急存亡關頭的現實。畫的左上方題詩一首:“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面世後,謝缵泰遇到了這樣3個字——很熱鬧。
很熱鬧的大概輪廓主要在于,《時局圖》的出現立即引起了中外報刊的注意。首先是,1899年,當時在日本的香港興中會會長楊衢雲寫信給謝缵泰要求進一步修改漫畫,一是塗上色彩,二是加以滑稽化。其次是,該畫在日本出版,并作為革命宣傳品寄發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革命黨組織。最後是,該畫還多次被印成“五彩鮮明”的單張宣傳畫出售,暢銷全國各地,影響極大。
從現在的資料來看,很熱鬧在當時的具體細節主要在于:
1. 從1898年(或1899年)《時局圖》問世到1904年的數年間,各報刊編輯及出版商根據形勢的發展對漫畫及其畫題進行過多次修改,甚至配以各種圖說。例如,原作以蛇代表英國,而美國華盛頓國立檔案館所藏的原印件《時局圖》則改為以虎代表英國,并且增加了在強鄰環伺之時滿清官員仍紙醉金迷、耽于酒色的惡劣行徑;
2. 1903年《俄事警聞》創刊号上所載的版本改名為《瓜分中國圖》,圖版基本儲存原作面貌,但删去了原圖中的英文字母及“滑稽化”的滿清官員的昏聩形象,另外附上了《現勢》一文,對此圖加以詳細介紹,并特别介紹了此圖的流傳,以加深讀者對圖畫的了解:此圖“我們中國人知道的雖然不少,還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是以特地登在第一天‘警聞’上頭,請我們四萬萬的中國人,都開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覺要趕緊去想法子了”。
最終,漫畫大師廖冰兄将這類漫畫稱為“反帝反封,為國為民的漫畫”。但是,這仿佛還沒有完,大約到了2000年前後,《時局圖》被編入國中學教科書《中國曆史》第三冊,這時候,争論也便開了,似乎更熱鬧了。
因為《時局圖》把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争後)中國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及時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起到了警示鐘的作用。圖中熊代表俄羅斯,犬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即鶧)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香腸代表德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曆史現實。是以,有關這些“動物”到底是個啥的争論就多了起來。我們綜合了一下資料,發現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英國的“犬”到底是不是“犬”,會不會是一隻“虎”?
2. 德國的“香腸”到底是不是“香腸”, 會不會是一條“蛇”?
3. 在廣東的下方,香港的左邊畫了一隻蝦,但由于太小,一直以來都被忽視了,會不會是暗指葡萄牙(侵占澳門)?
……
如此争議、揣測或者發現總是不斷,沒有争議也沒有揣測更沒有發現的是,圖上代表清政府的三個人物,一個手舉銅錢,他是搜刮民财的貪官;一個不顧民族安危,正尋歡作樂;還有一個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網繩,網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馬旁練武,揭示昏聩無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獄、八股文等手段壓迫思想之自由,愚弄、奴化人民。
這正常嗎?可以說正常,但我們不知怎麼就想在這“正常”裡大聲說“不正常”。思考了一下,覺得“不正常”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 飛艇靜悄悄、漫畫很熱鬧,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在天性中就有偏科的愛好?
2. 清朝人靜悄悄、動物們很熱鬧,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常因熱衷“動物”而忽略了對“人”的改造?
3. 《時局圖》的整體寓意靜悄悄、局部的是“犬”是“虎”很熱鬧,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常因細節而忽略全局?如果沒有一葉知秋的本領,會不會導緻一葉蔽目而不見太山呢?
是以呀,這《時局圖》該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