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卓絕的抗日戰争,嚴重制約了我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令我們蒙受了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二戰結束後,日本向曾受到他們侵略的國家賠償了不少軍費,然而,深受戰争創傷的我國卻毅然拒絕了日本的戰争賠款,這究竟是為什麼?放棄日本賠款這一決定,又隐藏着我國革命先輩怎樣的考慮呢?

一、 賠款之路,經過多少波折?
高中曆史課本曾經這樣定義我國的抗日戰争,這是我國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苦旅上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然而這場勝利來之不易,在抗日戰争中,中國軍民死傷超過三千萬,直接損失萬億美元,間接損失更是有五千億美元之多。
中國的抗戰勝利,不隻是一個國家反侵略戰争的勝利,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希望的曙光。我國有權力、有理由獲得日本的戰争賠款,日本是這場戰争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日本軍國主義利欲熏心的侵略行徑,中國也不會蒙受如此慘重的損失,被刻上無法愈合的戰争傷痕。
于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立刻草拟了一份《戰後對日媾和條件綱要》,這份綱要是中國對日本方面提出戰争賠償的基本方針政策,方案中預想的對日索賠額度極高,這不僅是要日本補償中國在多年戰争中損耗的金錢,更是要削弱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引以為豪的經濟基礎,挪日本之資财,壯大中國的工業實力。
針對這項《戰後對日媾和條件綱要》,國民政府召集外交部、内政部和行政院開了一次會議,經過了兩次會議、綿延近兩個月的大讨論,對日索賠的條件分成了兩大派别。一個是以外交部參事朱紹陽為代表的堅持索賠派,他們主張一定要讓日本方面以貨币形式賠償,真金白銀的對中國數載抗戰的損失作出補償。支付巨額的軍費。
而以會議召集人、時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為代表的另一派人則認為,應該以用實物賠償代替經濟賠償。他們的理由是戰争同樣沖擊了日本經濟,為了補上這筆戰争賠款,日本方面很可能增印貨币,進而造成通貨膨脹。
一旦通貨膨脹蔓延到亞洲甚至是全球,中國不僅不能實作用日本的錢發展工業這一目标,還會沖擊正常的國際經濟秩序,根本就是弊大于利。不如放棄貨币支付,讓日本方面改用實際的物品賠償中國損失。
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讨論,國民政府上司人蔣介石最終選擇了王寵惠的意見,決定按照日本當時的實際經濟能力,對日本索取實物化的戰争賠償。
二、 日本軍艦,數載抗戰獲得的唯一賠償?
此後中國國民政府也确實把這項決議執行到底,在1947年六月分得了三十四艘各種型号的日本戰艦,這就是多年浴血抗戰換來的唯一賠償。蔣介石方面決定放棄戰争賠款,真的隻是基于經濟原因嗎?答案也許沒那麼簡單。
1951年,共和國剛剛成立,美國一手主持了對日和約會議,意圖扶持遠東地區的日本,作為美國反社會主義、反共、打壓前蘇聯的亞洲基地。是以,對日和約會議上,美國對日本極其袒護,關于應該由國共哪方面代表中國和日本締結戰後賠償條約,美國給了日本極大的自主權,甚至要日本自己選擇和國共哪一邊進行交涉。
最終在美國的幹涉下,中國被對日和約會議排斥在外,而且《舊金山和約》明文規定,日本将以向他國提供勞務或技術服務、放棄同盟國境内日方财産權益等方式,抵償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争。雖然同盟國徹底放棄了日本的軍費賠償,但我國周恩來總理代表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不承認這項在美國操縱下簽訂的《舊金山和約》。
1952年四月,退居台灣的國民政府單方面和日本簽訂了《日華條約》,宣布徹底放棄抗日戰争賠款。這項決議意在宣告台灣國民政府所謂的“合法地位”,同時還是國民政府讨好美國的舉措之一。當時國民政府意圖求得美國的支援,為了配合美國調整後的亞洲戰略,讨好美國這個強大背景,也緊跟着美國放棄了對日索要賠償款,為一個黨派的私利放棄了民族大義。
日本那筆虧欠多年的賠償款,至今還沒有到賬。那麼,新中國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放棄了對日本索要賠償?偉人又是基于什麼樣的考慮,做出了放棄索賠的決定呢?
三、 田中訪華,偉人決定不再索賠?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周恩來總理曾經高度評價這位日本首相,稱田中角榮比美國總統尼克松更勇敢。他遠赴中國,一上任就立即決斷恢複邦交,最終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創下了不朽的曆史功績。
按國民黨行政院賠償委員會統計,日本應當賠償中國九百六十億美元,到田中角榮訪華的七十年代,這筆錢已經像滾雪球一樣,飛速增長到了一千二百億美元。這讓田中角榮有些緊張,生怕引起日本國内右翼的反對,以至于影響即将向好發展的中日邦交。
在支付戰争賠款的問題上,田中角榮的确展示出了超凡的勇氣和毅力。來到中國之前,田中角榮已經做好了支付戰争賠款的心理準備。田中角榮曾經表示,如果中方提出索要賠償,隻要數額合理,他将會支付這筆遲到多年的戰争賠償金。
經過了艱苦的談判,中日雙方終于達成了日後名留青史的《中日聯合聲明》,毛主席一見田中一行,就立刻語氣輕松地問道“吵架吵完了沒有?”,暗指針對台灣問題和賠款問題的讨論是否已經結束了。田中首相連忙回答“吵完了”。毛主席這才轉向随行而來的日本外相大平,半開玩笑地說“天下太平嘛”。
《中日聯合聲明》的簽訂,宣告日本方面與台灣國民政府斷交,和大陸的共和國政府建立了正确的外交關系。同時,我國政府放棄了戰争賠款,不再向日本索賠。
之是以放棄戰争賠款,毛主席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戰争同樣沖擊了日本經濟,日本現在拿得出手的賠償也不多,無非就是一些舊物翻新的物質賠償,中國拿不到足夠的貨币補償,也無法獲得先進的實物賠償。現在索要戰争賠款,實際上并無意義。
另一方面,日本已經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出于友好建交考慮,中國也應當放棄這筆賠款。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中國人民也吃過庚子賠款的虧,現在索要賠償,會給日本百姓增加負擔。戰争是軍國主義者的錯誤,不能拿來懲罰老百姓,日本也需要在戰争的廢墟中重建立國。
中央最終決定放棄日本戰争賠款,為的是以後近五十年内中日兩國的長久和平、協同發展。中日兩國地緣相近,如果中國當年對日本追索戰争賠款,隻會導緻剛剛恢複正常外交關系的兩國關系尴尬,不利于新中國在國際外交場上與周邊各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其次,索要戰争賠款會加重日本的負擔,對亞洲大區域經濟的發展并無好處。毛主席高瞻遠矚,近五十年後人們再看偉人當年的決策,也就能了解他的良苦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