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皎月色
黎荔

“皎月色”——初聽到這個色彩名的時候,我以為這是銀白色。我眼前随之展開的一幅畫,是月光籠罩下的夏夜:林木叢叢,萬籁無聲,參天的高樹伸向夜幕,夜來香散發出迷人的幽芳,草蟲在低聲吟唱,池邊有陣陣蛙鳴,一位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在林中小道中來回散步。如鏡的池塘裡漂浮着潔白的睡蓮,牛奶般流瀉的月光灑在大地上,又透過林木空隙又散落在姑娘的身上,使她顯得格外皎潔明亮。我想這種月華流照的銀耀之色,就是“皎月色”吧?
結果查閱中國傳統色,才發現錯了。皎月色,并非色如其名。它聽起來是月光皎潔透出的銀白色,但其實指的是月亮周圍的夜色,深深的藍色,類似于月光皎潔的夜空的感覺。試想,月亮又大又亮的晚上,就如一盞夜燈挂在天上,給黑漆漆的夜帶來了光亮。當月兒緩緩上升,銀河隐退了,星星疏落了,夜空像水洗過似的潔淨無暇,就像一幅藍色畫布緩緩展開。如此深靜的藍,可以稱之為青色了,正所謂“青出于藍勝于藍”。難怪“皎月色”這個色彩在戲曲中應用在正旦的衣着上,是以正旦也被稱為青衣。《三擊掌》中的相府千金小姐王寶钏、《梁祝哀史》中恢複女裝的祝英台等大家閨秀、官府千金小姐,所穿的戲曲服飾“雅彩繡皎月色茶花散枝女褶子”,就是以高雅的深藍底色和散枝花紋樣為主。
皎月當空,古人心中那幅畫的主色調是怎樣的?是深深的藍,那種盛放整座星空的、遼闊無垠的藍,藍得纖塵不染,藍得清冷潔淨又遙遠。古人把這種藍稱之為皎月色,古人把這種藍賦予戲曲舞台上最美的女子——正旦,并且在青衣女子的褶子上,在這藍色畫布上,讓花樹的枝桠撐滿夜空,讓一朵朵細緻的花兒,明秀淡雅,次第綻放。
中國古人不僅将審美的目光投向白晝時的山水,更轉向了夜晚的深藍蒼穹,投向了一塵不染的月亮。他們不僅欣賞月夜的情愫與氛圍,更欣賞月亮的魂魄,以及自己在吟哦俯仰中的一份高潔情懷。我想到戲曲舞台上穿着皎月色褶子的兩位青衣:王寶钏和祝英台。王寶钏父王允身為宰相,為替女兒選婿,在十字路口高搭彩樓,以投彩球招親,花郎薛平貴幸得彩球,但王允嫌貧愛富,不予承認,王寶钏則非薛不嫁,父女争吵後,王寶钏與其父三擊掌,發誓永不進相府之門。祝英台由杭州求學回家,恢複女裝,與梁山伯樓台相會,哭别時也穿女褶子,她被祝父催歸,倉促返鄉,被迫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終成泡影。這兩位穿皎月色褶子的青衣,分明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她們蔑棄庸俗,向往高潔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是如此相似。在天空的碧澄澄中,月亮顯得分外皎潔;在一身皎月色的襯托之下,抗争的她們,如同玉輪冰盤的月亮,放射着清幽純白的光。
至此,我好像才真正讀懂了皎月色,這是中國文化的月光奏鳴曲中,一個如此美麗的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