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戴安瀾曾經在台兒莊立下戰功,武漢會戰擊敗日軍第九師團主力,昆侖關戰役攻擊斃中村正雄少将,血戰古北口青史留名。

昆侖關一役,戴安瀾将軍獲得了蔣中正"當代之标準青年将領"的贊譽,他也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不幸的是,戴安瀾将軍在同古保衛戰中身負重傷,在帶領第200師撤回祖國途中不治身亡。

臨終前,年僅38歲的戴安瀾師長留下遺言:“由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将部隊帶回祖國!”

幾年前,有一家媒體曾經采訪過健在的一位第200師老兵,他曾經是戴師長的通訊兵。

一提起戴安瀾師長,老兵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口中重複着一句話:“太慘了,師長死得太慘了……”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在記者問及當年艱難困苦的歸國之路時,老兵止住眼淚,豎起大拇指:“要不是鄭長官,我們200師這些人早就是那個林子裡的骨頭了。”

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老兵口中的國軍第200師。

它的前身是軍委會直屬戰車營,1937年3月改編為裝甲兵團,由後來赫赫有名的杜聿明任團長,次年,這個團擴編為第200師。

第200師是國軍第一個機械化師,屬于軍中的“寶貝”,由此,它的指揮官也屬于“高配”,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參謀長廖耀湘。

幾個月後,第200師再次擴編為新編第11軍,杜聿明升任新11軍副軍長,第89師副師長戴安瀾繼任第200師師長。

當時,第200師步兵指揮官就是鄭庭笈。

戴安瀾師長彌留之際,為什麼會把那麼重要的事托付給鄭庭笈?

原因很簡單,可以這麼概括-他對鄭庭笈的能力知根知底,無比信任!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鄭庭笈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五期,忻口會戰中,鄭庭笈在與日寇白刃血拼中身中數彈,渾身都被鮮血染紅了,卻“福大命大”,大難不死,從此起,鄭庭笈跟日本人結下了“死仇”。

昆侖關戰役中,鄭庭笈終于狠狠地出了口惡氣,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的九個步兵連中,有七個連長非傷即死,戰況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多年以後,鄭庭笈隻要想起那場戰鬥,想起倒在身邊的兄弟,仍然會心生悲涼,而在此前,鄭庭笈一直認為自己是鐵石心腸。

鄭庭笈戰後得知,号稱“鋼軍”的日軍少将中村正雄被自己所在部隊擊斃,興奮不已,舉起一挺機槍朝天就放,一口氣打光了全部子彈。

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年僅37歲的鄭庭笈擔任了第200師步兵指揮官,是戴安瀾師長的得力幹将。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如今,戴安瀾師長把第200師交到了鄭庭笈手上,鄭庭笈臨危受命,深感責任重大。

鄭庭笈最終完成了戴師長的“遺命”,他率領第200師殘部,與數倍于己的日軍精銳部隊進行了殊死拼殺,終于在1942年6月2日沖破了日軍最後一道防線,突破日軍重圍,把部隊帶回了祖國。

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圍。

可是,鄭庭笈浴血抗日戰場,經曆了九死一生後,他堪稱輝煌的軍旅生涯卻在1948年10月戛然而止。

在遼沈戰役中,鄭庭笈時任國民黨第四十九軍軍長。随着他的“老長官”廖耀湘全軍覆沒,鄭庭笈也兵敗被俘。

昔日的抗日悍将,因為無可選擇地卷入了一場本不該發生的内戰,無奈地成為了國民黨蔣介石的殉葬品。

在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鄭庭笈與王耀武、杜聿明等黃埔同學在高牆内聚在了一起。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鄭庭笈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積極響應政府号召,深刻檢討,積極勞動,是功德林學員中的積極分子。

可是,有一件事卻讓他夜不能寐,茶飯不思,因為,他的妻子馮莉娟突然提出了離婚要求。

其實,馮莉娟也有說不出的苦,家裡生活負擔重,經濟拮據,這些還都能夠忍受,最受不了的,是“戰犯家屬身份”帶領的負面影響。

為了全家謀生和孩子的前途,她最終提出,與尚在功德林的鄭庭笈離婚。

鄭庭笈雖然同意了妻子的離婚要求,但是仍然期望有一天能夠“破鏡重圓”。

1961年2月,出獄後的鄭庭笈與溥儀、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強、楊伯濤等7人成為了政協文史專員。

鄭庭笈沒有想到,馮莉娟不久也調到了政協,負責打字工作,對馮莉娟來說,還有一項安排讓她了解不了。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機關上司特意安排人将打字機搬進了她的住處,讓她就在家裡辦公、打字,給出的理由讓她沒法多問,更不可能拒絕,這就是“因為保密的需要”。

馮莉娟發現,三天兩頭來她家送材料、取材料的都是鄭庭笈,從來沒有第二個人。

而鄭庭笈對這一切卻心明如鏡。

因為他知道,為了能讓他們複婚,中央首長親自過問,政協上司也從中做了很多工作,至于他們安排鄭庭笈每天給馮莉娟送稿、取稿,就是給他們接觸提供的機會。

最終,鄭庭笈與馮莉娟複婚了,舉辦複婚家宴那天,鄭庭笈請來了杜聿明、廖耀湘和王耀武等人。

鄭庭笈感慨萬千,作為曾經的生死對手,新中國非但不計前嫌,寬宏大量,還對自己的家事如此用心,盡力予以幫助,鄭庭笈感激之餘,對“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男兒有淚不輕彈”,鄭庭笈曆來瞧不起流淚的軍人,當年在忻口會戰身中數彈,疼痛難忍,他沒有掉一滴眼淚;戴安瀾師長犧牲在他面前,他把悲傷的眼淚化為了殺敵的怒火。

可是,這位抗日硬漢今天破例了,熱淚止不住地往外淌。

杜聿明、廖耀湘和王耀武他們也觸景生情,對新中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和鄭庭笈一樣情緒激動,頻頻舉杯,不醉不歸……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鄭庭笈後來擔任了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為聯系在台黃埔同學,組織兩岸交流,促進祖國統一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1996年6月9日,鄭庭笈在北京病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