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曾经在台儿庄立下战功,武汉会战击败日军第九师团主力,昆仑关战役攻击毙中村正雄少将,血战古北口青史留名。
昆仑关一役,戴安澜将军获得了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的赞誉,他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不幸的是,戴安澜将军在同古保卫战中身负重伤,在带领第200师撤回祖国途中不治身亡。
临终前,年仅38岁的戴安澜师长留下遗言:“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将部队带回祖国!”
几年前,有一家媒体曾经采访过健在的一位第200师老兵,他曾经是戴师长的通讯兵。
一提起戴安澜师长,老兵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口中重复着一句话:“太惨了,师长死得太惨了……”

在记者问及当年艰难困苦的归国之路时,老兵止住眼泪,竖起大拇指:“要不是郑长官,我们200师这些人早就是那个林子里的骨头了。”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老兵口中的国军第200师。
它的前身是军委会直属战车营,1937年3月改编为装甲兵团,由后来赫赫有名的杜聿明任团长,次年,这个团扩编为第200师。
第200师是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属于军中的“宝贝”,由此,它的指挥官也属于“高配”,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参谋长廖耀湘。
几个月后,第200师再次扩编为新编第11军,杜聿明升任新11军副军长,第89师副师长戴安澜继任第200师师长。
当时,第200师步兵指挥官就是郑庭笈。
戴安澜师长弥留之际,为什么会把那么重要的事托付给郑庭笈?
原因很简单,可以这么概括-他对郑庭笈的能力知根知底,无比信任!
郑庭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忻口会战中,郑庭笈在与日寇白刃血拼中身中数弹,浑身都被鲜血染红了,却“福大命大”,大难不死,从此起,郑庭笈跟日本人结下了“死仇”。
昆仑关战役中,郑庭笈终于狠狠地出了口恶气,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的九个步兵连中,有七个连长非伤即死,战况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多年以后,郑庭笈只要想起那场战斗,想起倒在身边的兄弟,仍然会心生悲凉,而在此前,郑庭笈一直认为自己是铁石心肠。
郑庭笈战后得知,号称“钢军”的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被自己所在部队击毙,兴奋不已,举起一挺机枪朝天就放,一口气打光了全部子弹。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年仅37岁的郑庭笈担任了第200师步兵指挥官,是戴安澜师长的得力干将。
如今,戴安澜师长把第200师交到了郑庭笈手上,郑庭笈临危受命,深感责任重大。
郑庭笈最终完成了戴师长的“遗命”,他率领第200师残部,与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部队进行了殊死拼杀,终于在1942年6月2日冲破了日军最后一道防线,突破日军重围,把部队带回了祖国。
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围。
可是,郑庭笈浴血抗日战场,经历了九死一生后,他堪称辉煌的军旅生涯却在1948年10月戛然而止。
在辽沈战役中,郑庭笈时任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随着他的“老长官”廖耀湘全军覆没,郑庭笈也兵败被俘。
昔日的抗日悍将,因为无可选择地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内战,无奈地成为了国民党蒋介石的殉葬品。
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郑庭笈与王耀武、杜聿明等黄埔同学在高墙内聚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郑庭笈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深刻反省,积极劳动,是功德林学员中的积极分子。
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因为,他的妻子冯莉娟突然提出了离婚要求。
其实,冯莉娟也有说不出的苦,家里生活负担重,经济拮据,这些还都能够忍受,最受不了的,是“战犯家属身份”带领的负面影响。
为了全家谋生和孩子的前途,她最终提出,与尚在功德林的郑庭笈离婚。
郑庭笈虽然同意了妻子的离婚要求,但是仍然期望有一天能够“破镜重圆”。
1961年2月,出狱后的郑庭笈与溥仪、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杨伯涛等7人成为了政协文史专员。
郑庭笈没有想到,冯莉娟不久也调到了政协,负责打字工作,对冯莉娟来说,还有一项安排让她理解不了。
单位领导特意安排人将打字机搬进了她的住处,让她就在家里办公、打字,给出的理由让她没法多问,更不可能拒绝,这就是“因为保密的需要”。
冯莉娟发现,三天两头来她家送材料、取材料的都是郑庭笈,从来没有第二个人。
而郑庭笈对这一切却心明如镜。
因为他知道,为了能让他们复婚,中央首长亲自过问,政协领导也从中做了很多工作,至于他们安排郑庭笈每天给冯莉娟送稿、取稿,就是给他们接触提供的机会。
最终,郑庭笈与冯莉娟复婚了,举办复婚家宴那天,郑庭笈请来了杜聿明、廖耀湘和王耀武等人。
郑庭笈感慨万千,作为曾经的生死对手,新中国非但不计前嫌,宽宏大量,还对自己的家事如此用心,尽力予以帮助,郑庭笈感激之余,对“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男儿有泪不轻弹”,郑庭笈历来瞧不起流泪的军人,当年在忻口会战身中数弹,疼痛难忍,他没有掉一滴眼泪;戴安澜师长牺牲在他面前,他把悲伤的眼泪化为了杀敌的怒火。
可是,这位抗日硬汉今天破例了,热泪止不住地往外淌。
杜聿明、廖耀湘和王耀武他们也触景生情,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和郑庭笈一样情绪激动,频频举杯,不醉不归……
郑庭笈后来担任了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为联系在台黄埔同学,组织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1996年6月9日,郑庭笈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