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小時候就特别愛去博物館,現在文化産業發達了,私人博物館興起,收藏的主題也越來越廣泛。但是萬法歸宗,有一家博物館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這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憑借其重要的地位,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展現了中國曆史文化的精華。就這麼說吧,上曆史課時了解過的寶貝,或者是作為基礎知識而言,認知的一些國寶,多數都收藏在此。是以,要想夯實民族自豪感,對國家的曆史有初步的認知,這裡是不可不來的。特别是對于8、9歲以上的小朋友來說,這裡也是一所重要的文化課堂。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國家博物館外觀

國家博物館就是原來的曆史博物館,位于廣場旁邊,1959年8月竣工,是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他的位置,就決定了其重要的社會地位。2007年開始,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擴建,2011年3月重新開放。我上國小時就看過這裡的中國通史陳列,那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走不完的展廳,累死人。如今經過重新整修,古代曆史部分稱為《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的布局大為精簡,對觀者的體力消耗也大為減輕。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不能錯過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

國家博物館不收門票,真是超值。但是因為疫情原因,控制流量,需要提前預約,特别是周末參觀的,還是建議提前一周安排好預約。而且展館隻有北門可以進入,對于地鐵和公共汽車而言,下車後比較友善,不推薦開車前往,最近的停車場也要走路20分鐘以上。

博物館内也有其他的展覽,特别是有些臨時展,含金量非常高,但是建議參觀者要抵制誘惑,先把最重要的展覽--“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看完。由于展館内規模實在太大,還是建議多次參觀,才能一窺全貌。

下面通過圖檔,展示一些不能錯過的國寶級文物: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鷹型陶鼎,出自仰韶文化。鷹的兩條腿和尾翼構成了鼎的支點,想想這個可是出自遠古,有時候這種古樸造型,比那種繁複的工藝還要讓人着迷。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分别是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和新樂文化的陶罐,都是距今6、7000年的文物。以前曆史課本學過,這種尖底陶瓶可以用繩子串起來,取水用,能夠保持平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仰韶文化的墓,墓中為中年男性,旁邊用蚌殼堆出類似龍、虎的形狀。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良渚文化的玉琮,是一種禮器,可以說是良渚文化的代表。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馬家窯文化裸體浮雕彩陶壺,從雕塑的人體器官可以看出,有男女同體的元素。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這也是上過曆史課本的。人面的部分,和魚巧妙結合,展現了數千年前古人的想象力。這種盆一般用于兒童甕棺的蓋子,是以被認為是一種葬具。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仰韶文化船形彩陶壺,這是取水的,上面的花紋類似漁網。從這幾張圖可看出,我真的比較偏愛仰韶文化。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後母戊鼎,鼎重832.84千克,這可真是國之重器了。制造于商代的武丁時期,随着對古代文字研究的深入,這個鼎的名字也從司母戊鼎,變成了後母戊鼎。從重量,精細程度來看,是中國青銅器的代表了。說這是國博第一寶物也不為過。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鼎耳外側虎食人紋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足部饕餮紋,都非常精細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婦好”青銅偶方彜,此前長鏡頭曾經參觀過婦好墓特展,有個場景複制了婦好墓發掘時文物所在的位置,就有這個。樣子有點像商代的庑殿建築。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婦好墓出土的青銅爵,這種酒器已經是中國青銅器的象征。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商代的子龍青銅鼎,因為内部的銘文中有“子龍”二字而得名,這可不是常山趙子龍,可能是貴族的名字。該鼎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的,曾經流落海外,被國家購回。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婦好墓的青銅鸮尊,和開頭的鷹型陶鼎類似,也是三足結構,注意看紋樣的細節非常精美。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大約也相當于商代,大耳朵、外凸的眼睛這種誇張造型,是三星堆标志性特征。最近三星堆又火了,看見這樣的文物,也是頗讓人驚歎的。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虢季子白青銅盤,底部鑄有111字長篇銘文,記述了主人的戰功。這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清代出土,曾經是劉銘傳家的馬槽。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四羊方尊,也是鎮館之寶之一,其鑄造技術非常高超。在上世紀戰亂年代,國寶遷移途中,遭遇日機轟炸,碎成多塊,解放後得到了修複。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西漢的金縷玉衣,在河北滿城出土,屬于中山懷王劉修,共用玉1203片,金絲2567克。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秦始皇琅琊刻石,是秦始皇東巡到如今青島黃島一帶所刻,相傳是李斯所書。後幾行文字是秦二世年代補刻。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彩繪陶兵馬俑,出土于楊家灣漢墓,墓中共出土了2500餘件陶兵馬俑,據推測這是漢初名将周勃或者周亞夫的墓。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實用和美觀的結合,燈罩可以轉動,擋風調光,煙氣可以導入雁的腹内,減少污染。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東漢年間的獻食陶俑,這個年代很多陶器做的非常可愛,細節傳神。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東漢年間的石天祿,是墓前神獸。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東漢的擊鼓說唱俑,造型活潑的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的藝術形式,有點歐洲“弄臣"的意思。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西漢年間的彩繪陶舞俑,這水袖可以說非常飄逸。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雲南出土的,西漢年間詛盟場面為主題的貯貝器。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三國期間,蜀國的陶男俑,這表情也說不清是喜是悲。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北朝時期的石椁,上面雕刻的人物也是胡人,這是中亞粟特人的葬具。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這就是人所熟知的唐三彩,這件文物制作于開元年間,駱駝上是三個漢人,兩個胡人組成的小樂隊,非常生動。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三彩釉陶胡服牽馬俑,唐朝開元年間,從服裝和面部可以看出西域特征,展現了盛唐時期的文化交融。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唐昭宗賜給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建立者錢镠的鐵券,可以免除他9次死罪。這種東西在很多小說中提到過。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後梁時期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土于河北曲陽王處直墓,藝術風格上上承唐代,下接兩宋。武士身着明光铠,肩上有鳳鳥含珠。這件文物曾經流落海外,後被國家追回。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來看看瓷器,這是唐代的青瓷葫蘆尊,河南陝縣出土。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宋代的鈞窯玫瑰紫釉花盆,鈞窯是宋瓷五大名窯之一,特色是斑斓多變的色彩。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鈞窯天青釉桃形罐。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南宋哥窯魚耳爐,哥窯也是五大名窯之一,特色是釉面布滿碎片紋,傳世的瓷器很少。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明代的白釉暗花纏枝蓮紋梅瓶。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宋代的木雕觀音像。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五代十國期間的鎏金銅觀音造像。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明代成化年間鬥彩花蝶紋罐,鬥彩工藝在成化年間達到技術高峰,是明代瓷器代表作。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明朝孝端皇後的鳳冠,從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明代的白釉釋迦牟尼坐像,萬曆年間,漳窯精品。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這是清代的“皇帝之寶”玉玺,皇帝頒發诏書“钤印”就是蓋這個。

京城鬧市尋幽(106)走進曆史課本-國家博物館尋寶記|蘇雨農的長鏡頭

國家博物館大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