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收到了一條回避型的求助,他說:“我這種人,是不是很差勁?”
是的,的确很差勁,但這都是别人眼中的你。
我曾經也陷入過無盡的迷茫之中,随便在網上一搜,大部分的言論都在抨擊回避,我也永遠處理不好親密關系,每段戀愛都無疾而終,一度成為了朋友口中的渣男。
導緻我學習了很多關于回避型的知識,也想了很多辦法走出來,是以有不少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
先把觀點說在前面,回避型内心有極強的秩序,我覺得别人要是不喜歡我就算了,我也懶得和不懂我的人多講一句廢話,我隻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我和解。
但是我又無法抗拒自己對親密關系的渴望,每次抱着期待接觸之後,換來的結果都是失望的,我的父母會不停地打壓我,說我哪裡都不夠好,我的伴侶會不停地要求我,覺得我對她的需求視而不見。
是以我才會在一開始就說,回避型的差勁從來不是自我認定的,而是他人強行灌輸的。
我從小就喜歡獨來獨往,總是讓人猜不透,但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并且能力比較強,是以身邊也有不少朋友,他們對我的評價都是:獨立、穩重、神秘。
是以我并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值得自卑的,但是你要是說我是個自信的人,我又會嘲諷的笑笑自己。
從小時候我就聽慣了父母各種各樣的不滿意,我參加征文比賽拿了二等獎,開開心心的拿着獎狀回去的時候,爸爸媽媽卻問我:“為什麼别人能拿第一,你卻隻能拿第二?”
我想要發小的同款玩具,在家裡鬧了好幾天,可是爸爸不但沒有妥協,反倒把我拎起來揍了一頓,說我看到什麼都想要,在家裡吵得煩死了。
我相信所有的回避型,都有着和我差不多的經曆,當時的我們年紀太小了,不懂得明辨是非,從來沒有質疑過父母的說法,導緻于“我不夠好、我不配”這樣的信念,一直伴随到了長大。
并且這種情況在長大後,發展的更加嚴重了,比如大學畢業那會,我加入了一個騎行協會,不小心摔斷了腿,一直到把傷養好了才告訴父母這件事。
因為我不像會表達會惹人疼愛的焦慮型依戀那樣,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訴父母,自己此時此刻需要被關心,我甯願自己扛着,也要保留最後的尊嚴。
我不想聽到父母責罵我的聲音,也不想接受父母大老遠地來回折騰。我很怕給别人帶來麻煩,讓别人覺得我就是個廢物,就連我的父母都不行。
直到後面慢慢的了解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之後,我才真正的意識到,我對自己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不是因為我真的不好,而是一直有人教我“你不夠好”。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說法,每個人都内心都住着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被積壓多年的需求。
我害怕被打擊、被否定,被批評,是以我隻能不斷的證明:“我有價值!我很聽話!我不需要得到你們的照顧和關心!”
我曾經以為這就是自我和解的方式,其實這麼多年經曆過來之後,我發現我把自己折磨壞了,一直騙自己覺得自我強大就夠了,誰都不需要。
但其實壓抑太久之後,内心的渴望反而更多,我想反複表明自己是強大的,如果發現自己能力不夠的話,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覺得一切都糟透了。
如果是談戀愛的話,但凡是個正常人都忍受不了回避型。
因為我喜歡那種不會依賴我、保持合适的距離、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伴侶,你隻需要待在一個不遠不近的地方守護我就夠了。
我知道這樣說起來很自私,但是我也會明确的要求自己,不要過度幹涉對方的生活,也盡量保證對她的尊重和自由。
剛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挺好,有女生會被我的高冷和沉穩吸引,也能在接觸後感受到我的體貼,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她的評價就會變成:“你就是一顆捂不熱的石頭,隻要别人想要靠近你,你就會不停地說:‘離我遠點’。”
我自己也非常懊惱,因為這不是我的本意。
我知道我喜歡她,也非常渴望親密關系,甚至是希望她能夠一直陪着我,但是我說不出口,一到節骨眼上,我就跑了。
說精确一點,回避型差勁的地方在于,有愛卻沒有愛的能力。
因為從來沒有人給過我過多的愛,我自身都難保了,就别談付出了。
在你需要我能夠無時無刻的陪伴你的時候,我會更傾向獨處;
在你希望我能夠給出承諾,帶領關系更近一步的時候,我會感到不知所措;
在你要求我照顧你的情緒,不斷的安撫你時,我很難共情你的想法,甯願你自己靜一靜。
是以我今天也想直白的告訴大家,如果你覺得這種行為就是渣男,那麼你可以選擇放棄了,如果你無法接受對方的回避行為,也可以選擇另尋新歡了。
因為這是回避型多年養成的習慣,他就像個啞巴,能夠看到你的情緒,卻不知道如何回應你的情緒,因為從小到大他都是靠着自我支撐過來的。
很多人對回避最大的誤解,也來源于這裡,你覺得我們是冷漠無情,是自私鬼,完全不考慮你的感受,但其實我們比任何人都要聰明,但是這又怎麼樣?
我沒辦法做一個安慰你的好人,也無法接受自己就是個冷漠的壞人,我隻能懷疑自己不适合親密關系,不适合談戀愛,因為每一個人離開的時候,都會責怪我。
回避型看起來很堅強,根本不在意外界的聲音,但其實我特别敏感,我對誇獎敏感,我批評敏感。
是以現在很多回避型,也會去網上查自我療愈的資料,也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是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回避型真的壞透了!
讓我自己的認知也變得非常混亂,一邊覺得别人不夠了解我,一邊又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勁。
是以整個人在遇到親密關系的時候,會變得很别扭,當别人對你好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想要逃跑,害怕别人要求回報,覺得這是一種負擔。
其實,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改掉逃避的習慣】。
如果你能夠好好的觀察自己的内心,就會發現你所有的痛苦都來源于,缺乏自主性。
因為兒時的記憶太鮮明了,你從小就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做一個聽話的小孩,你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沒有探索外界的興趣,因為大家都在告訴你,就算你講了真心話,也沒有人會傾聽你的想法,是以得出了:“反正說了也隻會白白受傷,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這樣做”的結論。
并且我發現,大部分被治愈的回避型,都是正視了自己習慣逃避的問題,勇于和對方談論細節,才讓先天的依戀模式變得更穩定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自己走出來的話,就不要單純地隻做出回避的行為,卻不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因為你還是不敢直面自己害怕的那部分。
比如,你現在和别人發生了沖突,對方激動的責怪你,你聽完後一個頭兩個大,隻想調頭就跑,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需要詳細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是憤怒、不滿、委屈都可以大膽的說出來,試圖和對方做一次複盤。
因為隻有不斷重複自己讨厭的模式,從中找到正面的意義,改變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性,才是治愈的關鍵。
這也是心理學上有名的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當你能夠持續的面對自己最不擅長的情況,漸漸的你就會從“痛苦、不知所措”,轉變為“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回避從來不是錯,而是你沒辦法讓身邊的人自然的接受它,自己又被巨大的壓力困住了,這種扭曲了的認知,導緻内心世界的激烈沖突。
而改變問題的根本,就是先把扭曲的人性掰直。
心理測試:測試前任最想對你說的一句話
1. 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争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2
很少為了小事争吵 —2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并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5
不怎麼說 —4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巨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 —6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5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5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擷取?
一切随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6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7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系過你?
是— D
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