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笑是生活的麻藥

笑是生活的麻藥

文 | Ivy

公衆号 | Ivy_TheWords

2021年就快走到了末尾,現在才想起來寫一寫已經謝幕許久的脫口秀大會第四季。

這兩年北上廣年輕人下班後的娛樂方式,除了吃飯逛街網紅打卡,還多了一項脫口秀。即便是在尚未消散殆盡的新冠疫情影響下,脫口秀的線下演出依然是一票難求。

正如交大畢業生龐博說的那樣,台下坐的是一群:

“為了快樂連命都不要的人。”

周奇墨周老闆這一季全程一個穩字當頭,觀察細緻入微、表演惟妙惟肖,總決賽模仿建國博洋的表演,既彰顯了技術,也捎帶着情義,最終問鼎也是實至名歸。

笑是生活的麻藥

脫口秀小浣熊呼蘭是我最喜愛的選手,沒有之一,最終沒進前三也談不上有多少遺憾。

畢竟大部分綜藝比賽都是一樣,表演比名次更重要、更有傳播度。誰還記得曆屆《我是歌手》誰是歌王?

但李健的《父親寫的散文詩》、林志炫的《沒離開過》都是穿過時光依舊動人的好作品。

何況又貴為笑果文化的“天價藝人”,呼蘭在節目以外收獲的關注度和得到的商業價值早也超過了比賽本身。

小浣熊和華夏證券天弘基金這類金融機構合作就算了,畢竟母上大人也是東北金融女魔頭,最近甚至開始給奢侈品電商FARFETCH站台,花路寬得連粉絲都覺得離了個大譜。

笑是生活的麻藥

一個不大冷的知識,呼蘭本名姜遠航,身高和你們的F4一樣是180+;再一個不大冷的知識,如果姜遠航繼續留在專注中國小線上教育訓練的前東家海風教育,大概要和做出國教育訓練的童漠男一樣,一回頭,行業沒了。

脫口秀大會走過四季,作為忠實觀衆也一路追了四季,看着這個節目從默默無聞到廣為人知,脫口秀演員們從寂寂無名到炙手可熱。不僅如此,楊笠引發的社會話題、何廣智拍攝的時尚大片、呼蘭參加的金融直播,脫口秀如今已經成了出圈的現象級話題。

笑是生活的麻藥

誰是中國脫口秀的先行者,衆口不一、各有說辭。

有人說是羅永浩,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多多少少聽過幾個老羅在新東方的段子;

有人說是王自健的今晚80後脫口秀,每周四23:00東方衛視播放,現如今有幾個80後熬得了這麼深的夜;

上海的朋友也許會覺得是曾經頭絲清爽腔調十足的周立波,而川渝的朋友心中另有一個答案是創立散打評書的李伯清李伯伯。

但沒有争議的是,脫口秀在中國能夠成為一個行業,李誕和站在他背後的笑果文化功不可沒。

内容的真誠帶來了觀衆的厚愛,觀衆的厚愛推動着資本的加持。

五年獲七輪融資,尤其在影視傳媒業整體萎縮的過去兩年,笑果文化的成功實屬難能可貴。

笑是生活的麻藥

李誕是笑果的李誕,笑果卻不能算是李誕的笑果。李誕本名李瑞超,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股東之一,持股比例4.58%,公司第一大股東葉烽,持股比例31.57%。

| 庶民的快樂

如果說《吐槽大會》走紅是仰仗了明星加持的話題效應,《脫口秀大會》就徹徹底底是屬于庶民的快樂。

這份快樂源自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源自觀衆們的深切共鳴。

排隊、相親、租房……

搭地鐵、買基金、養孩子……

容貌焦慮、甲方乙方、中年危機……

從日常的生活入手,讓你我他每一個普通人在共鳴中會心一笑。

看似簡單,誰還沒點生活體會,就仿佛這一季的主題,李誕開場時一本正經的告訴大家:

“每個人都能說五分鐘的脫口秀”。

實則艱難,季末李誕又笑嘻嘻的站在舞台上,重新告訴大家:

“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好五分鐘的脫口秀”。

正話反話,都由他一個人說了,好你個秃頭。

講笑話不是傻樂呵。

講笑話的人應該是清醒的,是我知道這一刻我說出口,你能懂、你會笑。

楊笠用一句“你為什麼不上清華啊?是因為不喜歡嗎?“,精準道出了大齡女青年被催婚時的心聲。

笑是生活的麻藥

地鐵座位繼承法、男女朋友讓座……何廣智堪稱地鐵生活藝術家,他的地鐵段子讓在每一個在高峰時段搭乘過地鐵的人們聽到都深有同感、會心一笑。

笑是生活的麻藥

“打卡、加班、格子間、學區房”,生活比鬼屋還可怕,呼蘭對中年危機的洞察,令人拍案叫絕。

笑是生活的麻藥

| 月亮的背光面

呼蘭在節目中調侃,說自己選擇說脫口秀,是為了:“把歡樂帶到人間。”然而這些快樂的生産者和傳播者,卻常常也有不那麼快樂的一面。

王自健自述一度深度抑郁,靠藥物治療才逐漸好轉。

Rock也在節目中坦言患了抑郁症,中年離異、事業瓶頸,是段子更是他自己的生活。标志性的開場歎息裡,住了一個越來越不快樂的中年人。

笑是生活的麻藥

王建國最著名的是各種張口就來的“破”諧音梗。

但如果你看過第二季,你大概還會對他談論孤獨印象深刻。他說:

“我一直是那個守墓的人,這個世界是我看的墳。”

笑是生活的麻藥

李誕是商人也是詩人,看得通透、過得混沌,有人評價他的書:

“涼話暖說、底色悲涼。”

笑是生活的麻藥
笑是生活的麻藥

即便是最積極、最陽光的龐博,也會在表演裡通過對動物園各種動物的觀察來委婉地表示對“社畜”的反諷。

在生活裡、在工作中,誰還不是個(沒有活力)(需要振作)(被人圍觀)的猩猩呢?

笑是生活的麻藥

也難怪台下的呼蘭會說:

“笑是生活的解藥,不見得,我覺得笑是生活的麻藥。“

笑是生活的麻藥

| 笑是生活的麻藥

寫段子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文學藝術創作都一樣。

創作是一種天賦,也是一把雙刃劍。

好的創作者身上就好比安裝了一個細節和情緒的放大器。

他必須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感覺生活,才能善于從生活中捕捉到故事、提煉出快樂。

但與此同時,他往往也更能感受到其他情緒,

比如怒、比如悲、比如喪。

不少科幻片裡都有過這樣的橋段,當一個人突然具備了超能力,能夠“聽到”其他人的内心想法,那這個人會出現過量資訊湧入腦海帶來的慌亂與不安。

那些對着段子能夠秒懂哈哈大笑的人,常常也更容易敏感,他們和那些在深夜emo的人,也許剛好就是同一群人。

是以要珍惜身邊那些和你分享快樂的人,不是因為他們隻能感覺快樂,而是因為生活百味,他們選擇隻與你分享其中的快樂一味。

成為父母以後,我有時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沒那麼善于觀察、沒那麼細膩敏感,因為我知道如果他有這份天賦,往往也隐含着條件。

是以我有時也會希望他是“鈍”的,進而把這份“鈍”感,轉化成對追求的專注不被幹擾、轉化成對生活的堅韌不被動搖。

然而天性哪裡由得人選擇?

更多時候,我們可以做的,是用好用足這份天賦。

生活若饋贈了千滋百位,未嘗不可還之以五光十色。

去采集更多的快樂、去分享更多的快樂。

當一個創作者,做一個傳播者。

- The End -

笑是生活的麻藥

▲ 《舞台内外》 嶽敏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