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Ivy
公众号 | Ivy_TheWords
2021年就快走到了末尾,现在才想起来写一写已经谢幕许久的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这两年北上广年轻人下班后的娱乐方式,除了吃饭逛街网红打卡,还多了一项脱口秀。即便是在尚未消散殆尽的新冠疫情影响下,脱口秀的线下演出依然是一票难求。
正如交大毕业生庞博说的那样,台下坐的是一群:
“为了快乐连命都不要的人。”
周奇墨周老板这一季全程一个稳字当头,观察细致入微、表演惟妙惟肖,总决赛模仿建国博洋的表演,既彰显了技术,也捎带着情义,最终问鼎也是实至名归。
脱口秀小浣熊呼兰是我最喜爱的选手,没有之一,最终没进前三也谈不上有多少遗憾。
毕竟大部分综艺比赛都是一样,表演比名次更重要、更有传播度。谁还记得历届《我是歌手》谁是歌王?
但李健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林志炫的《没离开过》都是穿过时光依旧动人的好作品。
何况又贵为笑果文化的“天价艺人”,呼兰在节目以外收获的关注度和得到的商业价值早也超过了比赛本身。
小浣熊和华夏证券天弘基金这类金融机构合作就算了,毕竟母上大人也是东北金融女魔头,最近甚至开始给奢侈品电商FARFETCH站台,花路宽得连粉丝都觉得离了个大谱。
一个不大冷的知识,呼兰本名姜远航,身高和你们的F4一样是180+;再一个不大冷的知识,如果姜远航继续留在专注中小学线上培训的前东家海风教育,大概要和做出国培训的童漠男一样,一回头,行业没了。
脱口秀大会走过四季,作为忠实观众也一路追了四季,看着这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脱口秀演员们从寂寂无名到炙手可热。不仅如此,杨笠引发的社会话题、何广智拍摄的时尚大片、呼兰参加的金融直播,脱口秀如今已经成了出圈的现象级话题。
谁是中国脱口秀的先行者,众口不一、各有说辞。
有人说是罗永浩,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多多少少听过几个老罗在新东方的段子;
有人说是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每周四23:00东方卫视播放,现如今有几个80后熬得了这么深的夜;
上海的朋友也许会觉得是曾经头丝清爽腔调十足的周立波,而川渝的朋友心中另有一个答案是创立散打评书的李伯清李伯伯。
但没有争议的是,脱口秀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个行业,李诞和站在他背后的笑果文化功不可没。
内容的真诚带来了观众的厚爱,观众的厚爱推动着资本的加持。
五年获七轮融资,尤其在影视传媒业整体萎缩的过去两年,笑果文化的成功实属难能可贵。
李诞是笑果的李诞,笑果却不能算是李诞的笑果。李诞本名李瑞超,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持股比例4.58%,公司第一大股东叶烽,持股比例31.57%。
| 庶民的快乐
如果说《吐槽大会》走红是仰仗了明星加持的话题效应,《脱口秀大会》就彻彻底底是属于庶民的快乐。
这份快乐源自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源自观众们的深切共鸣。
排队、相亲、租房……
搭地铁、买基金、养孩子……
容貌焦虑、甲方乙方、中年危机……
从日常的生活入手,让你我他每一个普通人在共鸣中会心一笑。
看似简单,谁还没点生活体会,就仿佛这一季的主题,李诞开场时一本正经的告诉大家:
“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的脱口秀”。
实则艰难,季末李诞又笑嘻嘻的站在舞台上,重新告诉大家:
“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好五分钟的脱口秀”。
正话反话,都由他一个人说了,好你个秃头。
讲笑话不是傻乐呵。
讲笑话的人应该是清醒的,是我知道这一刻我说出口,你能懂、你会笑。
杨笠用一句“你为什么不上清华啊?是因为不喜欢吗?“,精准道出了大龄女青年被催婚时的心声。
地铁座位继承法、男女朋友让座……何广智堪称地铁生活艺术家,他的地铁段子让在每一个在高峰时段搭乘过地铁的人们听到都深有同感、会心一笑。
“打卡、加班、格子间、学区房”,生活比鬼屋还可怕,呼兰对中年危机的洞察,令人拍案叫绝。
| 月亮的背光面
呼兰在节目中调侃,说自己选择说脱口秀,是为了:“把欢乐带到人间。”然而这些快乐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却常常也有不那么快乐的一面。
王自健自述一度深度抑郁,靠药物治疗才逐渐好转。
Rock也在节目中坦言患了抑郁症,中年离异、事业瓶颈,是段子更是他自己的生活。标志性的开场叹息里,住了一个越来越不快乐的中年人。
王建国最著名的是各种张口就来的“破”谐音梗。
但如果你看过第二季,你大概还会对他谈论孤独印象深刻。他说:
“我一直是那个守墓的人,这个世界是我看的坟。”
李诞是商人也是诗人,看得通透、过得混沌,有人评价他的书:
“凉话暖说、底色悲凉。”
即便是最积极、最阳光的庞博,也会在表演里通过对动物园各种动物的观察来委婉地表示对“社畜”的反讽。
在生活里、在工作中,谁还不是个(没有活力)(需要振作)(被人围观)的猩猩呢?
也难怪台下的呼兰会说:
“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 笑是生活的麻药
写段子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文学艺术创作都一样。
创作是一种天赋,也是一把双刃剑。
好的创作者身上就好比安装了一个细节和情绪的放大器。
他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感知生活,才能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到故事、提炼出快乐。
但与此同时,他往往也更能感受到其他情绪,
比如怒、比如悲、比如丧。
不少科幻片里都有过这样的桥段,当一个人突然具备了超能力,能够“听到”其他人的内心想法,那这个人会出现过量信息涌入脑海带来的慌乱与不安。
那些对着段子能够秒懂哈哈大笑的人,常常也更容易敏感,他们和那些在深夜emo的人,也许刚好就是同一群人。
所以要珍惜身边那些和你分享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只能感知快乐,而是因为生活百味,他们选择只与你分享其中的快乐一味。
成为父母以后,我有时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没那么善于观察、没那么细腻敏感,因为我知道如果他有这份天赋,往往也隐含着条件。
所以我有时也会希望他是“钝”的,进而把这份“钝”感,转化成对追求的专注不被干扰、转化成对生活的坚韧不被动摇。
然而天性哪里由得人选择?
更多时候,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好用足这份天赋。
生活若馈赠了千滋百位,未尝不可还之以五光十色。
去采集更多的快乐、去分享更多的快乐。
当一个创作者,做一个传播者。
- The End -
▲ 《舞台内外》 岳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