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每個人的内心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社會性角色,一個是自我。

白天,我們扮演着社會性角色,是一個員工,是老闆,是社會人,承擔着各種角色。

而到了晚上,我們才真正屬于自己,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内心的情感,孤獨感,全都一股腦兒湧了上來。

也隻有自己一個人,置身于黑暗之中,才能讓我們發現内心中另外一個自己。

心理學中有個“黑暗效應”,指的是:人在黑暗的環境下,情感波動的頻率更大,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态,并且變得悲觀、容易悲傷,孤獨感加倍。

是以,你是否也會發現:每當夜晚降臨,隻有你一個人在家生活的時候,就特别渴望向人傾訴情緒;而如果沒有人傾聽的話,你更願意将其記錄下來。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01

為什麼有人喜歡熬夜?

第一:内心孤獨的人,更喜歡熬夜

對于獨居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白天戴着面具,将自己僞裝起來;扮演着努力的角色,扮演着盡心盡責,不允許自己犯錯的角色。

可回到家裡,看着空蕩蕩的房間,隻有一個人居住在狹小的空間裡,讓他們感覺到悲傷,也感覺好像被“抛棄”一般。

那種孤獨感就像:你一覺睡醒外面已經黃昏,打開窗戶看着外面夕陽徐徐落下,你整個人的心中都覺得很悲傷;老是覺得,周圍空無一人,你十分孤獨。

沒有人了解你,沒有人懂你的情緒,更沒有人幫你分擔負面情緒。

在白天,你一絲不苟地完成該做好的事情,到了夜晚,你終于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備。

你會想:“為什麼要睡那麼早呢?那麼累,應該多感受一下真實的自己。”

有些人即使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也改變不了熬夜的習慣。

他們在熬夜中發現另一個真實的自己,獨自感受情緒,也獨自消化自我的焦慮感。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第二:感受最真實的情緒,與内心達成“和解”

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崩潰又不斷自愈中度過的。

哪一個成年人的狀态,不都是如此呢?

間歇性崩潰,持續性自我療傷;精神上的壓力,生理上的壓力,很容易讓一個人崩潰。

是以,每個人都需要選擇一個适合自己的“解壓方式”。

這時,熬夜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他們熬夜并非打遊戲,并非在追劇,就像發呆一般,坐在書房裡随便寫寫畫畫。

我現在的作息習慣就是,晚上在書房坐幾個小時,一邊看書一邊記錄。

大腦中的靈感片段,情緒上的波動,看到書中有價值的點都會着手記錄下來。

一邊記錄,一邊消化掉自己的負面情緒。

有時候,明明在許多天之前發生的“悲傷事情”,在夜深人靜時也湧了上來。

在安靜中感受自我,在夜晚感受“真實的情感生活”。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第三:不想那麼快面對“新的一天”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明明很困卻還是不願意睡,堅持多熬夜一會兒,就是不想讓時間那麼快溜走;白天不屬于自己,隻有夜深人靜的這幾個小時真正屬于自己,才能做自己。”

是以,當夜晚來臨的時候,他們十分渴望努力地留下這段時間,盡管是無用功。

他們隻好用熬夜,用自己的清醒,來對抗時間的流逝。

白天做“工具人”,晚上才做自己。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02

在獨自消化情緒中與孤獨“和解”

如果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熬夜的确沒那麼多好處,會讓你第二天沒有精力,昏昏沉沉,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從另一個角度看,長時間的熬夜,也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是,從情感、内心的角度來看,熬夜卻是我們的情緒跟孤獨達成和解與平衡的過程。

比如說:

在夜晚,我們更願意“複盤”,思考自己最近的工作,情感,承受的壓力。

當我們在回憶,在沉思的過程,情緒就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悄悄波動。

最終,所有的負面情緒在以你意料不到的速度消散着。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但我還是建議大家,要選擇“有意義地熬夜”,而不是故意晚睡。

有意義的熬夜:

在夜晚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又能夠及時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閱讀,能讓你有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記錄,能夠讓你養成思考的習慣。

當你認為自己壓力很大,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可以嘗試着“熬一次夜”,讓你的孤獨、無助與情緒達成一次和解。

内心孤獨的人,更願意在夜間對抗孤獨;相反,他們卻不願意在人群與嘈雜的環境下跟外界傾訴。

心理學:喜歡熬夜的人,内心往往“孤獨”

今日話題:

你為什麼選擇“熬夜”?

在夜晚,你常常感覺到孤獨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