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相輕,真正有能耐幹實事的,有幾個不被人臭罵。皇上犯錯是罵不得的,下面大臣中誰拔尖總要背黑鍋的。
曆史上,很多人口誅筆伐李林甫,将李林甫最為“安史之亂”的罪人,甚至後人拿秦桧與之相提并論。可是罵來罵去,說是李林甫怎麼禍國殃民了,也沒什麼實錘。
李林甫的罪狀不外乎幾點:
政策失誤:支援寒族、胡人武将節度邊軍;扶植、縱容安祿山。個人品德:私生活奢侈;排除異己;城府深(口蜜腹劍);不學無術(杖杜弄獐)。
李林甫是曆史上少有的實幹人物,他主持修訂的律法典籍、财政稅收政策,一直影響到宋末元初。讓那些個舞文弄墨的酸儒們,隻有汗顔的份。唐玄宗手下宰相平均職業壽命3、4年,他能幹18年,能耐還有什麼疑問嗎?在經世濟國方面,一個李林甫秒殺詩魔、詩聖、詩仙的總和。

一般說來。人們認為“安史之亂”發生,是因為唐朝的府兵制轉變為募兵制,進而使邊鎮節度使獲得專權坐大,才發生了節度使叛亂。
唐朝府兵制向募兵制轉變,早已經持續幾十年,是大勢所趨,早在李林甫上台前已經完全确定。天寶十大節度使的制度,也早已在李林甫上台前基本成型。是以,掀翻唐朝的節度使制度,這鍋不能讓李林甫背。
天寶十大節度使成型後,節度使邊軍占到唐朝軍事力量的85%以上,明顯的地方強中央弱。反而是李林甫上台後替中央留了一手。738年,李林甫兼職了河西、隴右節度使,另一位宰相牛仙客兼職朔方節度使。兩宰相節制了30%以上的邊軍,這樣才讓中央與地方的大緻平衡。
後來牛仙客去世以後,李林甫仍然時不時兼職邊軍節度使。在李林甫倒台前,他還兼職安西、朔方節度使、單于副大都護。看是李林甫在攬權,實則無形中保證了邊軍的穩定,要不然中央如何壓制地方。
再說安祿山。早在張九齡做宰相的時代,安祿山已經大勢已成,張九齡多次勸谏唐玄宗搞掉安祿山,是唐玄宗不聽勸。很多人說是李林甫重用胡将,導緻邊鎮節度使尾大不掉。事實上,李林甫是給唐玄宗背鍋了。
王忠嗣最風光的時候,唐玄宗封他兼任4鎮節度使,将近大唐邊軍一半的力量,這是很危險的舉動。李林甫一直提防着邊鎮節度使,首先就打壓王忠嗣了。而後來最風光的兩個節度使:哥舒翰、安祿山,很明顯跟李林甫是死對頭,也隻有李林甫的能耐能制住。
李林甫打壓王忠嗣,哥舒翰是王忠嗣的心腹大将,李林甫會扶植自己的對頭嗎?明顯這裡有唐玄宗的影子。李林甫獨攬大權的時候,安祿山被壓的死死的,不敢有任何不安分。安祿山逼反了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然後說阿布思是李林甫的幹兒子,安祿山和楊國忠内外打配合,弄倒了李林甫。是以安祿山也是李林甫的對頭,不可能是李林甫扶植的。
安祿山怎麼獲得兼任三個節度使的?751年(天寶十年),楊國忠、王鉷打壓李林甫,唐玄宗已經不待見李林甫。安祿山進攻朝見,唐玄宗一口氣就給了。安祿山就是唐玄宗一步步養大的,不能賴到李林甫頭上。
自始至終,唐玄宗都很清醒。李林甫和牛仙客搭檔6年裡,是最政治清明的6年,沒有黨争,大唐高效運轉。牛仙客去世後,按唐玄宗的規矩,李林甫也該下台了。但是從唐玄宗自己揮金如土、窮步黩武,自己晚期比初期,财政支出增加了5倍的情況下,隻有李林甫可以不增加群眾負擔的情況下輕松應付。
唐玄宗不能拿掉李林甫的情況下,就給李林甫安排一個個對手,黨争從此開始。黨争不就是,我上你下,你死我活的遊戲嗎?哪個政客不打擊對手?以此看來,唐玄宗從來就沒有放棄對朝廷的掌控,李林甫也從來沒有能夠一手遮天。
李林甫一死,再也沒有運籌帷幄的實幹能人。隻剩下一群酒囊飯袋、醉生夢死的大臣,和一群驕兵悍将、野心勃勃的邊将......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别人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