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争之地”這個概念比較宏觀,可以說中國隻要是有點曆史的城市,都可以說是個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這個“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按照城市人口、大小、戰略這些硬名額劃分為等級的,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襄陽、徐州、漢中等地都是較高等級的戰略要地。

那麼,“兵家必争之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城市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後天人為築建的。在原始社會,人們按照該地區的地利優勢、氣候條件給自己建造居住的場所,一個個部落、村落應運而生。經過曆史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生産力得到提升,人對生存條件有個更高的追求,于是有了從村落到鄉鎮的轉變。從先秦到封建社會,國家趨于統一,可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也就促成了人口流動,人口流動的必然結果就是形成大的城市。
但是城與城之間的城市功能确是不盡相同的。像洛陽、長安定位是王朝的政治中心,像邊關大同、嘉峪關定位則為邊塞關隘城市,像蘇州、揚州、成都這些為經濟型城市。
但古代戰争隐患往往并非僅源于外,而多為内,尤其是王朝末期,經常發生天下大亂、軍閥割據的情況,是以除了内部邊關要塞外,内部也就誕生了區域内的戰略支點。如南北交界帶上的徐州,無論是南方北伐,還是北方南征,地勢平坦且山水相依的徐州都會成為兵家争奪的必然,是以就形成了國家内部的軍事重鎮之說。
“兵家必争之地”兵家都争什麼呢?
兵家争奪的對象不外乎兩點:一是兵馬錢糧,二是交通戰略。
既然是争奪,那麼就說明戰争還在繼續,在古代戰争中,支撐戰争勝負最基本的就是兵精糧足,誰有了龐大的軍隊和錢糧,那麼戰争勝利的天平就想哪一方倒去,是以兵家必争之地首先得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區,糧食産量多的地方,可以供應龐大戰争的消耗,就像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區,襄陽所在的江漢平原,都是産量大區和人口集中區域,豈能拱手讓敵?
除了兵馬錢糧外,進階戰略要地還得位置得天獨厚,四通八達,有極大的軍事戰略價值。就像錦州,誰把錦州拿下,誰就掌握了攻打關内或關外的主動權,比如拿下漢中,就捏住了四川和關隴之間的生命線,這是從大戰略的層面來審視的,兵家争的就是“一戰定江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