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自然,歸于自然,人類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以,人的最佳食實體應接近大自然
地球上的人類,因所屬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食用的食物也是不同的。20世紀初期,多數生理學家認為,隻要能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和熱量,人類食用何種食物都沒有問題。直到現代,維持健康和延續生命所必需的很多營養素才逐漸被人類所認知和重視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長,産業化的潮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飲食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饑餓與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是導緻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今,營養過剩、各種心理壓力、不均衡的飲食習慣、運動不足等引起的疾病卻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
醫學研究表明,離血壓病、動脈硬化、糖尿病、膽石症、便秘、各種過敏症、癌症等疾病,隻要采用合理的飲食和适當的運動就能加以預防,其治療方案也應該由醫療、護理、飲食療法等多角度、多層面的療法合理地綜合建構。
人的體質不僅僅取決于先天因素,許多後天因素對人的體質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攝取食物,食用何種食物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後天因素。
現代***常食物似乎非常富于營養,其實這些食物因含有過多的動物性飽和脂肪膽固醇、糖等成分,與癌症、心髒病、糖尿病等成入病以及肥胖的病因有看密切的關聯。
有關癌症病因的研究表明,食物的作用已經成為争論的焦點。不同民族的癌症發病率有差異,但是移民人群在移民前後癌症發病率的較大差異,則表明癌症發病率不是固定的。
而是因為環境、飲食等因素的作用發生變化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一份關于“營養與癌症”的研究報告書也指出:食物類型及其成分可以提高或降低癌症的發病率。雖然難以定量評估食物對癌症的影響,但戈瑞(Gory)等人發表的文章認為,男性癌症的40%和女性
癌症的60%的因是食物希金森(Higginson和柏拉(Bailar)也發表過相似的研究報
,當然,有關症和食物的關系還需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以便做出更為精确的評價
日新月異的社會結構,各種公害及環境污染、生活水準的提高等因素導緻生活方式急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是飲食方式的大變化。被稱為現代病的癌症和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可以被視為這種飲食方式大變化所導緻的“食源病”
在發達國家中,對食物廣泛進行的研究表明,現代病在長壽地區和日常飲食以植物為主的宗教人群,特殊團體中的發病率很低或幾乎為零。受這種事實和研究結果的影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正在全球大範圍地興起。
我對通過各種生食方式來預防和減少食源病有着濃厚的興趣,并為探索生食的科學依據進行了多年的研究。通過研究,我發現生食方式在很多方面明顯優于以熟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并得出生食是一種值得推薦給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合理運用生食可發展為一般人理想的
飲食方式的結論更為重要的是,基于“防病勝于治病的觀點,我們可以期待通過生食改善飲食方式,為大衆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現今的飲食方式使入們遠離大自然,也使食物失去了原有的機能。人們急需以能夠防病、治病的天然飲食方式代替誘發疾病的不良飲食方式。素食、生食代替肉食、熟食将便人獲得健康和甯靜的人生。
健康的身心,充滿活力的生活,是每個人一生最大的期盼。為此,我向實踐仁術的黃聖周博士表示深深的謝意,并折願這本書有助于建設充滿愛心、富饒、健康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