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沒有契苾何力,九姓鐵勒不會臣服于大唐帝國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回纥首領婆閏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必須承認,他是一個相當識時務的人,一直對大唐畢恭畢敬,位置擺得非常正。

不過,現在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亡政息,繼位的比粟來了個180度的轉彎,走向了大唐的對立面。

這個情況對于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來說,顯然是不能容忍的,是以,唐高宗李治任命右屯衛大将軍鄭仁泰為主将、新貴薛仁貴為副将,領兵赴天山天山一帶,攻打九姓鐵勒部落(鐵勒部落每部一姓,共九部,是以稱之為“九姓鐵勒”)。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沒有契苾何力,九姓鐵勒不會臣服于大唐帝國

這個安排,顯然是有些問題的。

主帥鄭仁泰參加過玄武門之變,屬于李世民和李治的鐵杆、帝國最進階别的将領,在資曆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副帥薛仁貴嘛,就有點勉強了。

他雖然曾經獲得過太宗的賞識,但目前還隻不過是高宗皇帝的警衛團團長,要登台拜将還差點意思。

李治想了想,覺得應該制造一個機會,讓薛仁貴立威。

于是,他決定借内殿賜宴之機,讓薛仁貴表現表現。

此時東征大軍的主要将領都在,正是最好的時機。

酒過三巡,李治做出一副很随意的樣子,對薛仁貴說道:

“聽說古代有善于射箭的人,可以穿透七層铠甲,你能不能射五層看看?”

薛仁貴心領神會,放好铠甲取箭就射,隻聽弓弦響處,箭已穿五甲而過。

薛仁貴的這一手,驚呆了所有的人。

射穿七層铠甲隻是傳說,實際上,能夠穿五層铠甲而過,臂力已經是大得吓人了。

就連李治也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來一副上好的铠甲,賜給薛仁貴。

薛仁貴先生的威,算是立起來了。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沒有契苾何力,九姓鐵勒不會臣服于大唐帝國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衆十餘萬對抗唐軍。

比粟可汗這個人,雖然比較狂妄,但還算精明。他認為,唐軍勢大,兩軍直接交鋒鐵勒估計難占上風,但是鐵勒族的勇士骁勇善戰,如果單挑,一定可以壓制唐将。

到那時,氣勢将在自己這一邊,如果趁此機會揮軍沖殺,一定能夠大獲全勝。

是以,他派出骁勇騎士數十人,跑到兩軍陣前挑戰。

古時候打仗,兩軍對壘之時,如果一方想要單挑,另一方往往會應戰,否則在氣勢上就輸了。

比如《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那一段,十八路諸侯明明人數占優,卻沒有一上來就群毆,而是先後派出數員大将,與對面的華雄玩1V1。

現在鐵勒人來挑戰,大唐的天軍當然不能認慫,是以薛仁貴決定親自出馬,殺敵立威。

前面提到,薛仁貴是非常善射之人,他一出手就連發三箭,又準又狠,射死了三人。

這一手徹底打服了對手,鐵勒騎士懾于薛仁貴的神威,鬥志全無、紛紛下馬請降。

薛仁貴趁機揮軍掩殺過去,大敗九姓鐵勒。

此後唐軍乘勝追擊,越過碛北追擊鐵勒敗軍,擒住了他們的葉護(首領)兄弟三人。

薛仁貴打了勝仗之後,軍中的文藝宣傳隊為了頌揚上司的赫赫武功,特意編了一句順口溜來傳唱:

“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這就是“三箭定天山”這個傳奇的源頭。

不得不說,有時候,宣傳工作和軍事行動是同樣重要的。一句順口溜,将薛仁貴的威名無限放大,讓鐵勒喪失了抵抗意志,紛紛選擇了投降。

但是主帥鄭仁泰卻不願意接納。

道理很簡單,如果對手投降,就沒多少油水可撈了。

是以,鄭仁泰決定繼續進軍,俘虜鐵勒人的女人來賞給将士。

面對這樣不講武德的對手,鐵勒人一點脾氣都沒有,隻能遠遁、逃得遠遠的。

唐軍并沒有就此罷休,锲而不舍地循着敵人留下的痕迹追擊。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沒有契苾何力,九姓鐵勒不會臣服于大唐帝國

此時一個探子回來報告說,敵人的軍需物資牛羊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奪過來。

鄭仁泰是善使騎兵的大将,他毫不猶疑地率一萬四千騎兵追趕,中途遇到了暴風雪,以緻損失慘重。

糧食吃完後便吃馬,馬吃完了就吃人,回來的時候,隻剩下了八百人。

後來有人參劾鄭仁泰,稱這是唐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失敗。不過,唐高宗并沒有降罪鄭仁泰,畢竟整個軍事行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标,處罰主帥會讓李治顯得比較寡恩。

薛仁貴雖然勝了,但也遭到了參劾(當然,他也沒有受到處罰)。

因為他和鄭仁泰一樣,在前線收受賄賂,搶當地的女子為妻。

最惡劣的是,薛仁貴先生坑殺甚衆,造成了強烈的反抗。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沒有契苾何力,九姓鐵勒不會臣服于大唐帝國

為了平息變亂,唐高宗不得不派鐵勒貴族出身的契苾何力前往安撫。

這個契苾何力雖然不是漢人,但卻是唐軍出了名的猛将,立下過很多戰功。

在那個時候的大唐帝國,像契苾何力這樣的少數民族戰将還有很多。

一個朝代越是強盛,越是敢于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反之,一個王朝的衰落,往往始于對人才的壓制。

道理很簡單,一個沒有進取心的統治者,自然也沒有足夠的自信掌控和使用頂尖的人才。

扯遠了。

契苾何力接到指令後,帶領少數人進入大漠,處決了一批酋長,同時表示其餘的人既往不咎,九姓鐵勒這才安定下來。

是以說,打仗還是要講政治的,攻心為上,否則勝利有可能大打折扣。大唐征服之地複反的不少,跟唐軍對待當地百姓比較粗暴不無關系,劉仁願鎮守百濟就是一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