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長達幾千年的古代曆史中,一直實行的是“一人治天下”的皇帝集權統治模式。皇帝高居權力金字塔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實權。而皇權的傳承,在絕大部分時間段内,都實行的是世襲制模式,上一任皇帝死前,會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孫子等直系血親。除非遭遇謀反叛亂或者改朝換代,世襲制一直是皇位傳承的最主要形式。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世襲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按常理而言,有資格治理國家的人,應當是各方面都極為優秀、才能十分卓越、德行也比較高尚的人方能勝任。但世襲制卻嚴重背離了這個原則,不認德才,隻認血親。哪怕繼承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壞蛋無賴,哪怕繼承人就是個咿呀學語的嬰兒,隻要他是前任皇帝的子嗣,他就能當仁不讓成為下一任皇帝。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如此一來,就不可避免地導緻一個嚴重問題: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皇位傳承,完全變成一場“撞大運”,下一任皇帝是好是壞,會給王朝帶來福祉還是災難,一切隻能聽天由命。皇位所托非人的情況大量出現,昏暴之君層出不窮,都是世襲制帶來的惡果。

《尚書》、《史記》都記載,在堯舜禹時代的上古時期,還存在過另一種形式的近乎完美的皇位傳承體系:禅讓制。堯帝退位時,并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是“擇優錄取”,傳給了德才兼備的大舜。大舜退位時,也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而是傳給了賢明的大禹。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禅讓制與世襲制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以品德才能作為選擇繼承人的基本依據,而後者則是以血親關系作為依據。比較而言,禅讓制對于保證讓賢明之君上位治國,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繁榮興盛,明顯具有更大的優勢,也是一種更為先進、更為公平完美的皇位傳承體系。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但令人不解的是,禅讓制如此完美,卻很快就被曆史淘汰。禅讓制隻在堯帝和舜帝時期得以真正奉行,到了大禹時代,就已難以為繼。大禹年老時,最初把帝位傳給賢臣伯益,但大禹的兒子啟卻起兵造反,武力奪取了帝位,禅讓制至此終結。雖然此後的曆史上,禅讓制多次短暫“複活”,但基本都是太上皇“禅讓”給兒子,或者奸臣逼迫皇帝退位取而代之,美其名曰“禅讓”,與堯舜禹時代的禅讓制完全是兩個概念。

禅讓制近乎完美也更為公平合理,為什麼會被曆史淘汰?因為它存在兩個緻命缺陷。第一,禅讓制選擇繼位人的依據是“德與才”,但“德與才”其實并沒有一個明晰的判斷标準,定義非常模糊。你認為張三德才兼備,我卻認為李四的德才要勝過張三,别人同樣也可以認為王五的德才無人可比。禅讓制的标準如此模糊籠統,在帝位傳承時很容易造成無法可依的混亂局面。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相比之下,世襲制雖然有諸多弊端,但它最起碼能提供一條簡潔清晰的判斷标準:帝位隻能傳給前任皇帝的直系血親,舍此他求,就是犯上作亂,人人得而誅之,省卻很多不必要的争論與麻煩。如此一來,禅讓制逐漸被淘汰取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公平完美的“禅讓制”為什麼被曆史淘汰?它有兩個緻命缺陷

第二點,禅讓制實行過程中,往往會讓上一任皇帝的後代身陷險境。堯帝的兒子丹朱被舜帝流放,舜帝的兒子商均也被大禹流放。因為他們作為前任皇帝的兒子,往往會被下一任皇帝視為直接威脅而遭到排擠打擊。如此一來,前任皇帝好心好意把帝位傳給他人,卻給自己家族後人帶來災難,試問哪個皇帝還會再對禅讓制有興趣?是以禅讓制被曆史淘汰,不是沒有道理的的。

參考資料:《尚書》《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