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衆所周知,古代最大規模的考試就是科舉考試。但是古人要參加科舉考試,首先就得讀書,那麼古人讀書要去哪呢?——書院

國子監,就是古代最進階的書院,相當于中央大學。就連今天的清華北大的地位都要略遜一籌,那麼國子監的學生是如何選拔的?老師經費又是哪裡來的呢?不妨以宋代為例來看看吧。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一.“中央大學”的前世今生

“國子”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所謂:“以三德教國子”,這時是用來指當時的有爵位的上層子弟。

晉武帝鹹甯四年第一次設立國子學,設定國子祭酒、國子博士各一人,國子助教15人教授生員。這裡的博士可不是我們現在的博士,不過在當時,這位博士可比我們現在的博士地位更高。

擔任國子博士的人不但需要通曉經典,還要品行清高,官階在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以上的才有資格擔任(大緻相當于今天的副部長級)。

生員(也就是學生)則僅限于五品以上官員子弟,五品可是很高的品級,因為五品以上的官員就有資格繼承官位,相當于貴族。西晉設定國子學,把它與太學區分開來,是符合當時士庶分流的趨勢的。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整個社會重視“閥閱”,也就是所謂的“出身”,高門不願讓自己的子弟和庶族在一起讀書,于是便在太學之外另建國子學,隻有五品以上的世家大族方有資格入學就讀。可以說當時的國子學就是今天的“貴族學校”。

西晉這個朝代時間很短,後期戰亂頻繁,但是國子學制度流傳了下去。南北朝時期,北齊設立國子寺,首次成為一個管理性的機構。隋代讓國子寺隸屬太常寺,唐高祖武德元年設國子學,也和隋朝一樣隸屬于太常寺。

畢竟唐承隋制嘛。到了唐太宗貞觀二年改名為國子監,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這時候的國子監就已經很有規模了而且教學科目廣泛。

設國子祭酒一名,國子司業兩名,國子監垂一人,國子監主簿一人,國子監錄事一人。總轄國子學、廣文館、太學、四門館、律學、書學、算學等七學。

這裡得解釋一下,所謂祭酒本來是參謀的職位,在這裡相當于國子監的校長。司業是副校長兼教導主任,國子監主簿和錄事都是課業輔導員,可以說國子監就是現代學校的雛形了。

國子監有七門課,主要因為唐代時期還不是八股科舉制度,是以除了四書五經以外,一般學生還得學習算數,律法,書法等等,可以說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以唐代國子監也是人才輩出。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時候國子監的入學門檻可就更高了,國子學學生為三品以上官員和國公以上爵位的子孫,以及從二品以上官員的曾孫,唐代的三品最為著名的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可見唐代國子監地位之高。

那麼唐代國子監地位如此之高,宋代國子監又如何發展呢?

二.超級“中央大學”橫空出世

宋朝沿襲唐朝制度,一樣設立國子監,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改革。比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将國子監并歸禮部,這就讓國子監成為了禮部的下屬機構,國家直接管理。

宋代國子監既是一個教育機構,又是教育管理機構,中央官學都隸屬于國子監管轄。先後有國子學、太學、廣文館、武學等。不過要說最大改革,那還得提一件事——擴招。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按照唐代制度,隻有貴族才能進入國子監,但是宋代決定讓低等官員和貧民百姓的後代也有機會進入這個“貴族學校”。

宋初國子學與國子監是一個機構的兩種稱呼,既是學校又是管理學校的衙門。學生限額70人,為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又低品級的官員子弟投納保狀,經過考試,也可入學,分别于廣文、太學、律學學習,也就是“國子三館”。

仁宗慶曆四年,國子學與國子監分開,成為與太學等并列的下屬機構,仍招收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入學,另外命官、清官以及随在京為官的親屬亦可為國子生或稱國子聽講生,定額增至200人。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宋代士族逐漸衰落,平民百姓的教育也日漸完善,普通平民也可以進入的國子監學習,這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進一步促進科舉制度的完善化。

這也讓宋朝的普通平民重視教育,以學習做官為榮,可以說中國人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就是這時形成的。那麼既然國子監地位如此崇高,國子監老師的任職又有何條件呢?

三.群英荟萃的最高學府

宋朝初年的國子監官員選拔比較随意,這時國子監官員不限出身,學官可由低級的州縣官、選人甚至庶民擔任,這和我國剛剛起步百廢待興的時候很像。當時各地也都缺乏老師,地方轉運使皆可舉薦講官。是以國子監的教學品質也難以保證,隻能依賴學生自學。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元豐改制後,加高了國子監官員的任職條件。太學學官包括博士和正、錄要求“學行純備,衆所推服”,内外學官基本都要求進士出身,當時的進士出身可非同小可,因為古代科舉中能夠考中進士可比今天上清華北大的幾率還低。是以進士也是科舉的最高水準了。

舉薦人也僅限國子監長官、台谏和其他監司長官。不過也有走後門的現象存在,比如宋甯宗時陳自強以太學生的身份被韓佗胃(當時的第一權臣)聘為家庭教師,擅長趨炎附勢,由太學錄一路升至太學博士。

不過國子監的教師選拔雖然嚴格,待遇也是好得不得了。國子監官除了工資外,還有職事官職錢一項。

根據宋史記載:“以寄祿官階高低分為行、守、試三等,官階高者為行,低者為守,又低者為試。”

相當于今天的績效工資。當時國子監的收入水準大緻相當于今天年入50萬左右,可以說的上是高薪了。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對于國子監教師和官員平時也有很多規定。因為國子監官員具有為人師表的特殊性,承擔了培育人才的重任。為了監督官員盡心盡責,朝廷制定了一些制度,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嚴格官員的日常管理工作。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八月刑部大理寺上奏的條法:

“國子監、太學、辟雍官,不許出渴及接見賓客,……遇假日,聽出渴,乃許見客”。

要求國子監官忠于職守,不遇假日,不得接待賓客。同時國子監官員上班時不得有

“遲慢不公,考察不實”之事。可以說是嚴格了,放在今天就是上課的時候不能接電話,否則就算違規。

第二,嚴格要求官員的品行節操,不得私自授受,不得濫用職權。這裡主要就指的是不能考試作弊,當時考試作弊十分常見。經常内外串通,考場舞弊,是以當時規定一旦發現輕則罰款,重則免職。

第三,建立官員的考核制度。對績效顯著、品德高尚的官員加以提拔,如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太學直講滿中行因品行廉潔,修身檢行,升為館閣校勘(相當于今天的年級主任)。

對考績低下、品行低劣的官員則予以罷黯,如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閏四月,大司成劉嗣明、司業林蘇恒等分别降一級官階,國子正顧文則是降一級工資。

既然說完了老師的待遇,那麼學生的待遇又是如何呢?宋代的“中央大學”夥食待遇又是什麼樣的呢?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四.貴族學校的神仙生活

宋代國子監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均享有相應的待遇,這待遇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優厚了。第一種是免役,就是免除差役,這個很好了解,畢竟國家培養的人才,一般的勞役差役工作自然是不用的啦。

第二種是夥食和住宿。慶曆中,太學内舍200人,都由朝廷供給夥食。後來改為每人每月三百文,不足的自己支付。元豐間,“增國子監歲賜錢六千絡,初給外舍生食”,每人每月850錢(相當于今天的8500塊錢一個月左右)。

太學三舍生的夥食标準曆朝均有不同,總體趨勢應是逐漸增加的。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三舍生均增加至1100文。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徽宗崇甯三年(1104年),外舍生增到1240文,内舍、上舍生則增加到1300文。也就是說等級最高的上舍生貴族每個月發13000塊人民币的夥食費。這估計會讓今天絕大部分的學生羨慕不已。

第三種是出仕。國子監生直接出仕途始于真宗時。太學中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授給官職,用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學生按照考試取得的等級可以享受免解試、免禮部試甚至直接得官的優惠待遇。

要說這麼多優厚待遇也不是白來的,國子監也有很多的規章制度。宋代國子監監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齋舍也即“寝室”中自習,是以,為了更好的管理學生,相繼制定了一些規章制度。

國子監會将學生分類,同類相聚,如好文學者、好兵書者分别居住,齋舍(宿舍)一經安排好,學生即不得随意調換。

同時安排國子博士巡齋,監視學生的行為。除了巡齋,還設直學一人,專門負責學生的出入登記。

學生每月有四天假日可以離校,其餘時間則必須在校住宿。學生在齋中會客,也必須要在規定的假期内才行。日常起床、吃飯、就寝、集合等活動均以擊鼓為号。

另外學生請假,也有具體的規章制度。每月第一天學生必須親自簽到,如果有私事或疾病、喪事等可以請假,超過期限或者滿一個月不到的,開除學籍。

宋朝“中央大學”是如何教學的?經費、老師又是怎麼來的呢?

總結:

筆者認為:國子監作為古代的中央大學,待遇優厚,生活也過的相當不錯,這樣的貴族學校不知道大家想不想試試呢?其實作代也有很多這樣的貴族學校,大家不妨了解一下美國的幽泉中學,英國的伊頓公學之類,不過相比于國子監的政治地位,這些恐怕還是略遜一籌了。

參考資料

【1】(宋)歐陽修《新唐書》

【2】(元)脫脫《宋史》

【3】(明)宋鐮《元史》

【4】(清)張廷玉《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