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不知是不是《楊家将》呀《薜家将》呀一類的小說看多了,今天的許多影視編導們,都喜歡表現軍師長們親操機槍沖鋒槍上陣的戲,不信你看: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這是電影《太行山上》表現的犧牲于1937年的軍長郝夢齡手持誕生于1941年的沖鋒槍帶頭沖鋒的畫面。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這是電視劇《葉挺将軍》中葉挺軍長在皖南事變中親自打機槍的鏡頭。劇照中那沖鋒槍是皖南事變近兩年以後才誕生,那機槍是事變發生三十多年後才改造的。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這是電視劇《紅日》中的軍長沈振新抱着機槍帶頭沖鋒的鏡頭。和老電影版的《紅日》相比,可謂一個精彩到極緻一個垃圾到極端。

大概在許多編導們看來,不管你是軍長還是師長,要表現其英勇與卓越,就必須得描寫他如何手持大刀或沖鋒槍與敵近戰才行。這似乎正在成為一種程式。

簡直就是混蛋邏輯!

誠然,在民國軍事曆史上,進階将領揮着盒子炮或大刀片上陣搏殺,的确有這樣的情況,但那是特殊情況。

啥情況?

第一種,是初創時期的紅軍有這樣的情況。紅軍初創時,其番号與實力嚴重不符,有的師、團不過相當于今天的連、排。比如鄂豫皖紅7軍初建時,就隻有七十餘人,實力僅僅相當半個連;鄂陝紅軍第6路遊擊師兵力最盛時,隻轄三個班,三十餘人,僅相當一個排。這個時期的某些軍長師長,多數有其名而無其實,執行的往往隻是基層指揮員的職責,自然必須親自操槍操刀帶隊拚殺。

不僅名實不符,還因為這個時期的敵我雙方裝備落後,火力密度低,指揮方式原始,戰場空間有限,是以即便數千人的軍、師,當出現危急情況時,軍長師長親自操槍操刀與敵近距離拚殺,也偶爾會發生。我們不能将這一時期的軍長師長等同于大決戰時的軍長師長。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第二種,是二十年代縱橫于北方的舊軍閥部隊中,有這樣的情況。在這些部隊中,師長旅長什麼的往往不是出身行伍便是起自綠林,連敵我态勢圖都看不懂,而由于長年征戰,其單兵戰鬥技能卻是相當了得,也十分的好戰。指揮所裡作戰地圖上那些個紅圈圈藍道道既然看不懂,是以打仗時,便經常到他們熟悉又擅長的戰場上去親自督戰,甚至親自拚殺。好在當時的戰場,火力密度也相當的低,冷兵器的撕殺往往占有相當比例,是以偶爾這麼做,對于激勵官兵的殺敵勇氣,倒也真能起到相當的作用,故在馮玉祥、張宗昌、李守信、白鳳翔、孫殿英、劉桂堂等部,都有類似的情況。

第三種,是到了非要自己親自上陣不可的地步了才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就像孫連仲對池峰城說的:“士兵填完了你就填進去,你填進去了我再填進去”。孫這麼說是對的。楊靖宇最後用駁殼槍與敵對射,就是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王甲本最後與敵肉搏,也是戰鬥發展到了這樣的時刻。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總之,舊中國的戰争,進階将領親自操刀操槍帶隊沖鋒,一是隻能出現在那樣特定的戰場環境之中;二是隻能出現在那樣特殊的軍隊裡;三是隻能出現在打仗打到了那樣特别的程度上。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情況,再這麼去做,那他一定是腦袋進水了。因為軍長有軍長的崗位,排長有排長的崗位,如果軍長到排長的位置上去打機槍了,那麼他手下的師長、團長能不能坐在軍長的後方呢?自然不能。可如果師長、團長都到一線塹壕裡和敵人拚刺刀了,那這部隊誰來指揮呢?

抗戰開始後,其戰場形态已遠非紅色割據時可比,不僅每個師每個軍的編制人數已不是紅軍初創時的那樣,作戰正面與縱深也擴大了許多倍,再加上兵種合成化程度也已提高,司令機關的建設日臻完善,指揮手段也已經不再是隻靠帶頭沖鋒了。是以這個時候,不僅軍長師長等不需要也不允許拿着大刀沖鋒槍上陣,就是團長,不到萬分危急的時刻,也是不能這樣做了。

軍長師長必須親操機槍才能表現其卓越?

上圖是老電影《紅日》中的一個鏡頭,這片中表現的軍長,才真正像個軍長。

也許有人會說,作為藝術,《太行山上》那樣表現郝夢齡,更能表現國軍将領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這是典型的無知者編無知者導無知者演給無知者看。象電影中那樣表現郝夢齡,不是對烈士的袌獎,而是貶損。因為離開軍長的指揮崗位去做一個排長該做的事,是失職,是對指揮責任的放棄。

艦長有艦長的崗位,輪機兵有輪機兵的崗位,要是海上炮戰最激烈的時候,艦長離開了他的崗位,非要到輪機兵那去幹輪機兵的活,或非要去幹裝填手的活,你說他還是個好艦長嗎?海軍的戰艦是如此,陸軍的比戰艦大幾千幾萬倍的戰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