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不知是不是《杨家将》呀《薜家将》呀一类的小说看多了,今天的许多影视编导们,都喜欢表现军师长们亲操机枪冲锋枪上阵的戏,不信你看: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这是电影《太行山上》表现的牺牲于1937年的军长郝梦龄手持诞生于1941年的冲锋枪带头冲锋的画面。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这是电视剧《叶挺将军》中叶挺军长在皖南事变中亲自打机枪的镜头。剧照中那冲锋枪是皖南事变近两年以后才诞生,那机枪是事变发生三十多年后才改造的。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这是电视剧《红日》中的军长沈振新抱着机枪带头冲锋的镜头。和老电影版的《红日》相比,可谓一个精彩到极致一个垃圾到极端。

大概在许多编导们看来,不管你是军长还是师长,要表现其英勇与卓越,就必须得描写他如何手持大刀或冲锋枪与敌近战才行。这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程式。

简直就是混蛋逻辑!

诚然,在民国军事历史上,高级将领挥着盒子炮或大刀片上阵搏杀,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但那是特殊情况。

啥情况?

第一种,是初创时期的红军有这样的情况。红军初创时,其番号与实力严重不符,有的师、团不过相当于今天的连、排。比如鄂豫皖红7军初建时,就只有七十余人,实力仅仅相当半个连;鄂陕红军第6路游击师兵力最盛时,只辖三个班,三十余人,仅相当一个排。这个时期的某些军长师长,多数有其名而无其实,执行的往往只是基层指挥员的职责,自然必须亲自操枪操刀带队拚杀。

不仅名实不符,还因为这个时期的敌我双方装备落后,火力密度低,指挥方式原始,战场空间有限,所以即便数千人的军、师,当出现危急情况时,军长师长亲自操枪操刀与敌近距离拚杀,也偶尔会发生。我们不能将这一时期的军长师长等同于大决战时的军长师长。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第二种,是二十年代纵横于北方的旧军阀部队中,有这样的情况。在这些部队中,师长旅长什么的往往不是出身行伍便是起自绿林,连敌我态势图都看不懂,而由于长年征战,其单兵战斗技能却是相当了得,也十分的好战。指挥所里作战地图上那些个红圈圈蓝道道既然看不懂,所以打仗时,便经常到他们熟悉又擅长的战场上去亲自督战,甚至亲自拚杀。好在当时的战场,火力密度也相当的低,冷兵器的撕杀往往占有相当比例,所以偶尔这么做,对于激励官兵的杀敌勇气,倒也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故在冯玉祥、张宗昌、李守信、白凤翔、孙殿英、刘桂堂等部,都有类似的情况。

第三种,是到了非要自己亲自上阵不可的地步了才会有这样的情况。这就像孙连仲对池峰城说的:“士兵填完了你就填进去,你填进去了我再填进去”。孙这么说是对的。杨靖宇最后用驳壳枪与敌对射,就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王甲本最后与敌肉搏,也是战斗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总之,旧中国的战争,高级将领亲自操刀操枪带队冲锋,一是只能出现在那样特定的战场环境之中;二是只能出现在那样特殊的军队里;三是只能出现在打仗打到了那样特别的程度上。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情况,再这么去做,那他一定是脑袋进水了。因为军长有军长的岗位,排长有排长的岗位,如果军长到排长的位置上去打机枪了,那么他手下的师长、团长能不能坐在军长的后方呢?自然不能。可如果师长、团长都到一线堑壕里和敌人拚刺刀了,那这部队谁来指挥呢?

抗战开始后,其战场形态已远非红色割据时可比,不仅每个师每个军的编制人数已不是红军初创时的那样,作战正面与纵深也扩大了许多倍,再加上兵种合成化程度也已提高,司令机关的建设日臻完善,指挥手段也已经不再是只靠带头冲锋了。所以这个时候,不仅军长师长等不需要也不允许拿着大刀冲锋枪上阵,就是团长,不到万分危急的时刻,也是不能这样做了。

军长师长必须亲操机枪才能表现其卓越?

上图是老电影《红日》中的一个镜头,这片中表现的军长,才真正像个军长。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艺术,《太行山上》那样表现郝梦龄,更能表现国军将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典型的无知者编无知者导无知者演给无知者看。象电影中那样表现郝梦龄,不是对烈士的袌奖,而是贬损。因为离开军长的指挥岗位去做一个排长该做的事,是失职,是对指挥责任的放弃。

舰长有舰长的岗位,轮机兵有轮机兵的岗位,要是海上炮战最激烈的时候,舰长离开了他的岗位,非要到轮机兵那去干轮机兵的活,或非要去干装填手的活,你说他还是个好舰长吗?海军的战舰是如此,陆军的比战舰大几千几万倍的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