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此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中國也有過這樣的大規模航行,雖然,航行範圍不如西方人的那麼遠,但是,從規模上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并且,從時間上還早了将近一個世紀,這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鄭和七下西洋”。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就目前的普遍看法,鄭和七下西洋期間途徑東南亞各地,最遠到達過非洲東海岸,也有學者認為:鄭和的船隊到過美洲。可當看到我們屈辱的近代曆史時,大多數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何我們對世界的探索比西方早這麼多年,最後,還是在科技等方面遠遠落後于他們,一代英雄鄭和最後又有着怎樣的結局?

這還得從頭說起。

當初,明太祖以三尺布衣之身,掃蕩中原群雄,驅趕蒙古鐵騎,将混亂不堪的中國重歸于一統。他死後,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愛孫建文帝,想着天下就此可以平安無事,百姓可以歇息了。不曾想中途戰亂重起,燕王朱棣以靖難的旗号南下奪權,把侄兒的皇位奪到了自己的手中。

在此過程中,建文帝生死不明,有傳言說,他在一些舊臣的保護下,乘船逃到了海外。而朱棣因為得國不正,是以,建文帝活着對他來說,始終是一個隐患。于是,他下令鄭群組織一支船隊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六次發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而最後一次則發生在明宣宗時期。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從個人感情上來看,朱棣對建文帝是最忌諱的,是以,鄭和下西洋的行動大多發生于永曆年間。

而到了朱棣後代掌權的時候,他們對建文帝也是無甚好感,是以,尋找他的積極性肯定沒有朱棣那麼高。且随着時間的推移,建文帝還活着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之小,朝廷也沒必要為了一個可能早就死的人大費周章了。當然,這種大規模航海行動的終止,也與大明王朝的國力無法支援有關。

在朱棣時期,明朝剛建沒幾年國庫尚有一定的餘資,可供鄭和下西洋使用。但是,遠洋航行可不是什麼小項目,修船建船都要錢,再充裕的國庫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雖然,鄭和下西洋在今日看來,是一件非常威風長臉的事情,但是,就當時來說,它并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實際的創收。

而那些所謂的小國進貢,都隻是象征性的,與我們大天朝賞賜給他們的東西,根本不可相提并論。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這種有出無入的事情,從長遠看它必須終止,否則,明王朝就被拖垮了。

作為後世之人,我認為:若是想把這種探索持續下去,最好的做法,就是像後來的西方人那樣,在遠洋航行過程中,建立一種貿易體系。在宣揚國威的同時,也别忘了與途中的小國和部落做點生意,保證自己這個項目能夠給國家帶來實際的利益。隻有這樣,皇上才有可能繼續支援你。

當然,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隻是尋找建文帝這麼簡單,那下七次也确實夠多的了。再回過頭說說鄭和這個人的命運,鄭和下西洋這個事情,發生在明成祖和明宣宗時期,兩者中間的明仁宗時期,下西洋的事情被短暫擱置。其中,明成祖和明宣宗對鄭和肯定是大力支援的,而明仁宗則未必。

在仁宗時期下令停止了鄭和的航海行動,但是,下西洋這件事情在常人眼裡,跟漢時通西域、讨匈奴一樣,是大功一件。而且,這是他的前任皇帝朱棣明令支援的行動,作為一個統治者,貿然否定之前的政策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是以,退一萬步講,明仁宗即使對下西洋持有保留看法,也不可能怪罪鄭和。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而曆史也确實如此,鄭和在仁宗時期,雖然不再航海,但是,卻依舊憑着之前六下西洋的功勞,博得了很高的官位。

之後,他在明朝的舊都南京地區負責守備任務,一點沒有被邊緣化的樣子。到了明宣宗時期,朝廷的政策又有了新的變化,皇帝決定讓鄭和再度出山,重複之前的偉大事業。這時候的鄭和,早已不再年輕,精力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安生日子過了這麼久,換做誰也不願再回到那颠簸的海洋。

但是,這次遠洋航行既是皇帝的诏令,也是他個人的一個夢想與追求。盡管,他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承受不了這樣的活動,但是,他還是帶着船隊義無反顧地出海了。最終,鄭和死在了這次航行途中。據《上江兩縣志》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複命,卒于古裡。”

據此可知,鄭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卒于古裡,葬在牛首山。但是,卒于去途還是歸途,沒有明确記載能在最後一次航行中死去,也算是老天給鄭和這一偉大的航海家安排的最好歸宿。此後,大明再無這樣規模的航海行動,中國也就此錯失了一個在大航海時期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因為一個決策失誤,中國錯失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人一較高下的機會

但是,關于牛首山鄭和墓的具體地點,由于史載也不明确,長期以來不為人們确知,30年代曾有學者專為尋訪。羅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說“鄭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裡獅子山烏石村”。解放後,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經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年第一次正式報道了牛首山鄭和墓地的确切地點。現已進行了修理、植樹,列為文物保護機關,并決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紀念。

總的來說,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這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曆史事件中展現出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并以此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參考資料:

【《明史?鄭和傳》、《太宗文皇帝實錄》、《明仁宗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