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親率60萬人馬乘艨艟巨艦圍攻洪都(南昌),朱元璋率20萬軍隊前來解圍。陳友諒操轉船頭迎戰朱元璋,兩軍相遇于鄱陽湖上的康郎山,一場震撼古今的鏖戰展開了。
兩軍兵力懸殊。陳友諒兵多艦巨,他指揮的五千艘艨艟巨大無比,船樓分上中下三層,船身鐵皮包裹,紅漆塗飾,遠遠看去,猶如一片紅色的城廓。朱元璋不僅人馬少,而且戰船多是小舢闆,聲勢不壯。

但是,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靈活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為有利,進入江西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是以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然後又集中大部戰船和兵力逐次打擊陳軍,并善于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及時搶占有利攻擊陣位,不失時機地實施火攻,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終于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中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鄱陽湖大戰後,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帶一侍衛在金陵遊玩,路過般若寺時天色已晚,便借宿寺中。
廟裡和尚看他盡管着布衣,但氣度不凡,待人接物也共同,一舉手一投足,頗有王侯之風。那個侍衛也和尋常人不一樣。紊亂不安的年代,和尚們很當心,細心追問他的來曆。
朱元璋不想顯露自個的身份,便提筆在寺廟的牆上題了一首詩名曰:《不惹庵示僧》:
"
不惹庵示僧
明·朱元璋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
隻憑哓哓問名字。
看着眼前這位并非善類的主兒,那和尚隻好沉默。這一首詩,弦外之音溢出了豪氣,還有騰騰殺氣,從鳳陽到滁州,從滁州到南京,他身經百戰,所向無敵,這次大敗陳友諒,更是豪情烈烈。
雖然這首詩,詩旨并不怎麼高雅,吓唬一個手無寸鐵的老和尚也算不得什麼英雄,但此詩很有“鏡頭感”,也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朱元璋當年恣意逞豪的性情。
讀書狗子
每天一首古詩詞
唐詩|宋詞|古文|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