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共執政後期,蘇聯國内的奢靡之風漸生。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享樂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更是愈演愈烈,這實際上反映出蘇聯在黨風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有人說,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是勃列日涅夫創造的,我認為這是不确切的。誠然,勃列日涅夫在執政初期緻力于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我們要清楚,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首先是繼承的繁榮,沒有斯大林時期的經濟積累,沒有赫魯曉夫時期的強硬改革,勃列日涅夫時代就不會享有一個“繁榮”的時代。
事實上,對于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上司人,俄羅斯人曾有不同的看法。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俄羅斯的舞台上,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成了俄羅斯藝人争相調侃的對象,前者因勳章、石油出名,後者則因葬送蘇聯而出名。
在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眼裡,勃列日涅夫就應該是全身挂滿勳章,行動不便的臃腫老人形象。正因為如此,俄羅斯的藝人也将勃列日涅夫作為取悅觀衆的題材。
那麼,為什麼蘇聯的一國元首就該是這樣不堪的樣子呢?這也許與勃列日涅夫在其執政時期的所作所為有關。
據資料記載,曾任《真理報》總編的阿法納西耶夫對勃列日涅夫有過這樣的評價:“我頭腦中有兩個勃列日涅夫,一個是1976年夏天以前的勃列日涅夫,一個是那個夏天以後的勃列日涅夫。前者精力充沛、有所作為,後者則重病纏身,喜歡阿谀奉承、貪圖榮譽。”
實際上,不僅是阿法納西耶夫,蘇聯多位高層都對勃列日涅夫有過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早期的勃列日涅夫比較謙遜,他從不擺首長架子,隻要你言之有理,完全可以和他争論。而後期的勃列日涅夫又是一個極端,他狂暴易怒,喜歡一個人呆在别墅裡,特别喜歡勳章和榮譽。
那麼為何勃列日涅夫會發生如此的變化,難道蘇聯國内真的存在“兩個”勃列日涅夫嗎?
事情還得從1964年10月召開的蘇聯中央全會開始說起。蘇聯中央全會召開期間,勃列日涅夫聯合蘇聯官僚階層,将正在度假的赫魯曉夫趕下了權力中樞。争權奪利其實在蘇聯并不少見,當年貝利亞、馬林科夫就是被赫魯曉夫趕下台的,然而赫魯曉夫卻從沒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親信會發動政變,将自己趕下台,這讓赫魯曉夫久久不能釋懷。
可不管赫魯曉夫如何發牢騷,勃列日涅夫已經走上了政治神壇,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勃列日涅夫執政後,為穩固政權,他重新開機了列甯時代的民主作風。據克裡姆林宮從業人員回憶,當時勃列日涅夫的民主親善作風,讓國内一度感歎“列甯時代提倡的黨内民主回來了。”
而作為蘇聯新任上司人,勃列日涅夫也雄心勃勃地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以消逝赫魯曉夫時代的光芒。此時的勃列日涅夫正值當年、身體健壯,再加上他身邊有一批能幹的實幹家輔佐,很快國内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幸運的是,勃列日涅夫遇到了好時候,石油時代的到來讓蘇聯賺了個盆滿體缽。這是一筆多得讓人難以想象的财富,于是,陷入死寂期的蘇聯經濟立即活了起來,曆史的車輪也轉了個彎,卷入了一道“虛假繁榮”的軌道。
蘇聯的輝煌業績,讓勃列日涅夫興奮得忘乎是以了。一些官僚階層也開始吹捧他是“當世的列甯”,這一切都讓勃列日涅夫飄飄然,他沉湎于美麗的幻想之中,想成為蘇聯最傑出的上司人。
于是,勃列日涅夫認為蘇聯應該對他論功行賞了,這應該就是勃列日涅夫為何如此苛求勳章和榮譽的原因。當然,在衛國戰争時期有過貢獻的他,也渴望獲得軍人的勳章榮譽。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究竟給多少人發了勳章已經很難說得清楚了,不過,如今可知的是他并沒有給自己少發勳章。舉個例子,象征蘇聯最高榮譽的金星勳章勃列日涅夫就獲得了19枚,除此之外,他還獲得了三次以列甯命名的榮譽稱号。
如果說頒發勳章還不算什麼的話,那無法理政就是緻命一擊了。根據克裡姆林宮的警衛人員回憶,勃列日涅夫病情加重後,語言功能發生嚴重障礙,他變得口齒不清,暴躁易怒。由此可見疾病已經使勃列日涅夫變得身體虛弱,其精神也出現了異常情況。
試問,這樣一個行動遲緩、口齒不清的老人還能掌控龐大國家嗎?從這個層面來說,持續十年之久的老人政治确實将蘇聯帶入了政治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