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一句話“成王敗寇”,敗者的曆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夏商周三代,擁有較多記載的隻有周朝,夏商的曆史大多都是在春秋戰國人口中口口相傳,一些曆史成了野史記載,是以曆史有太多讓人疑惑的事。

好比《竹書紀年》以及馬王堆出土的一些古代竹簡,《竹書紀年》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的曆史,但上面的記載頗為特異,光是五帝紀,關于堯、舜的禅讓就不同,舜是發起兵變取代了堯。
至于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明清兩代的曆史又有什麼偏差呢?首先要厘清楚《明史》和《明實錄》之間的差別,《明實錄》是明朝曆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
《明實錄》共十三部,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但由于戰亂,殘卷下來的隻剩下66卷,而且這66卷多數都是穿抄本,穿抄本又是清抄本,因為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為了編寫《明史》,就将《明實錄》搬進了宮中。
四處收集起來的《明實錄》殘缺不全,為了能夠順利編寫《明史》,又重新抄寫了一遍《明實錄》,《明史》完成之後,殘缺不全的明朝史官編寫的《明實錄》就被收藏在内閣大庫當中。
不過在乾隆四十八年三月,清朝保留下來的明朝正、副、大、小四種官方本子全部焚毀,如今的《明史》以及《明實錄》大多數都是由清朝完成,那麼大清在編寫明朝的曆史時,有沒有篡改呢?
篡改是存在的,因為康熙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抄本,有非常多的忌諱,比如,“唐玄宗”要寫成“唐元宗”,要說《明實錄》保持最全的還是日本,1944年日本就根據明代保留的殘本編寫了《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
這部書的前言就詳細的将了日本收藏《明實錄》的具體情況,不過除了日本,民間流傳的一些家譜也是明朝曆史的見證,福建同安縣發現了一本《張氏族譜》,這是太監張敏的家譜。
族譜記載張敏在1475年當上了司禮大太監,在殘缺的一些《明實錄》當中記載他死于1485年,而《明史》卻記載在1488年,張敏跟明憲宗之間有過一段對話,這顯然不太可能,從上述來講,《明史》都是按照清抄本《明實錄》編寫的。
根據康熙、乾隆清抄本的一些忌諱,難免會出現各種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