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作者|我方作者張嵚

《朝文社》(原《我們愛曆史》)為頭條号簽約群媒體

字數:2654,閱讀時間:7分鐘

曆史提問

龍且有多重要?為什麼龍且一死,西楚霸王項羽就知道自己離滅亡不遠了?

答:在西楚霸王項羽那既讓人熱血沸騰,又叫多少人扼腕長歎的創業史上,項羽麾下的大将龍且,是個無比重要的人物。

如果單看史料裡的記載的話,龍且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強。雖然他從秦末農民戰争年代起,就追随項羽的叔叔項梁起兵,且參加了從反抗暴秦到大戰劉邦、英布、韓信等一系列戰鬥。不過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隻有幾段簡略記錄。由于“戲份”太少,一些影視劇導演都看不過去了。比如在某部反映楚漢戰争的“鴻篇巨制”裡,導演就特意給龍且來了段“擡棺出征”奔赴濰水之戰前線的悲壯戲碼,叫多少觀衆朋友都跟着“燃”了一把。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不過,就是在曆史上真實的“濰水之戰”結束後,當大将龍且兵敗身死的消息傳來後,素來心高氣傲的項羽卻突然轉了性:何止是悲痛萬分,甚至還對自己的前途未來,第一次生出了深深的恐懼。以《史記》上的形容說“聞龍且軍破,則恐”。正與劉邦在廣武山對峙的他,仗也不想打了,“乃如漢王約,中分天下”。非但沒有了團滅劉邦的氣概,反而主動求和了。

也就是說,作為一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當年在巨鹿與秦國四十萬大軍對峙時,項羽沒怕過。被劉邦鑽空子端了老窩彭城時,項羽也沒怕過。甚至和劉邦在荥陽、成臯一線反複拉鋸争奪,戰事曠日持久時,項羽也隻是火大,卻談不上怕。但是,在得知龍且的死訊後,他真怕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在項羽的“核心團隊”裡,龍且的地位,實在是太重要。

龍且對項羽有多重要呢?這就得說說項羽的用人風格。以劉邦大将王陵的吐槽說,項羽用人,雖然看上去“仁而夫妻”,但其實“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簡單說來,就是隻講情懷,不給實際利益,結果成了劉邦的“人才運輸大隊長”,諸如韓信、陳平、英布等“頂流人才”,全從項羽身邊“流”到了劉邦處。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但即使這樣“隻講情懷”,項羽還是收獲了幾位鐵杆的“團隊成員”。以陳平的話說“彼項王骨鲠之臣亞父、锺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就這麼幾個“骨鲠之臣”裡,就有龍且的名字,可見其地位之重。這麼重要的人物,卻死于濰水之戰中,等于是被活活斬了一條胳膊,當然叫項羽“痛”得厲害。

而同樣叫項羽“肉痛”的,就是濰水之戰裡,項羽大軍的慘痛損失。

作為楚漢“垓下決戰”前的一場重要戰役,項羽在濰水之戰裡,可謂投入了血本,不但以大将龍且帶兵,而且還派出了“号稱二十萬”的大軍,其實際軍隊人數,也應該有近十萬規模。要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中國的全國人口不到兩千萬,然後曆經慘烈秦末農民戰争後,人口更是大量銳減。比如秦朝的重鎮曲逆,原來人口三萬戶,到了楚漢戰争結束後,人口竟縮水了六分之五,這還算是當時比較繁華的城池,可見當時人口稀缺之嚴重。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這樣的背景下,青壯年士兵自然成了寶貴資源,有作戰經驗的壯年士兵,更是極其珍貴。而龍且率領的大軍,也就成了項羽麾下極其厚實的老底軍隊,卻在濰水之戰裡被“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一戰摧鋒,幾乎全軍覆沒。我們隻要看看接下來的垓下之戰裡,曾經以四十萬大軍傲視諸侯的項羽,那“項羽之卒可十萬”,苦戰數倍于己的劉邦大軍的窘狀,就知道濰水之戰對于項羽來說,損失有多嚴重,幾乎是元氣大傷。

但比這些更叫項羽痛的是,濰水之戰,其實是項羽扭轉命運,赢得楚漢戰争勝利的最後的機會。

說到這裡,就得說說項羽團隊,在整個楚漢戰争全過程裡的重要槽點——極度拙劣的戰略眼光。早在以“西楚霸王”名義分封諸侯時,項羽就做出錯誤判斷,放棄定都鹹陽,反而還都彭城。要知道,彭城所處的江淮平原雖然也物産豐富經濟發達,地理上卻幾乎無險可守,此舉等于是叫兇如虎狼的項羽軍團,自己鑽進了看似“舒服”的籠子裡,一旦爆發戰争,必然被動挨打。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然後,經濟發達人口衆多的關中平原,就輕易落入劉邦手裡。再然後,雖然項羽在彭城戰役裡吊打了劉邦,但“戰略短視”的毛病卻一再重複,為了消滅劉邦,項羽不惜血本狠打荥陽,荥陽成臯等地幾經易手,但劉邦卻在苦苦支撐的同時,反過手來開辟第二戰場:一邊是韓信高歌猛進,迅速從北方戰略大迂回,連滅趙、代等諸侯。另一邊彭越、英布等人又在項羽後方活動,牽制項羽精力……

這樣一來,項羽雖然在前線屢戰屢勝,且一度拿下荥陽,可由于四方牽扯,他拿下了也守不住,好似來回折返跑無用功。劉邦這邊卻通過各個戰場的進展,逐漸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項羽赢的次數越多,戰略态勢反而越被動,幾乎陷入一個死局裡。

但即使如此,直到此時,項羽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他打破劉邦“戰略包圍”的最佳機會,正是龍且指揮的濰水之戰。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濰水之戰有多重要?可以先看看其所在的“齊地”。在秦末漢初的中國版圖裡,以今天山東省為主的“齊地”,是足以與關中平原媲美的黃金地段,這裡物産豐饒經濟發達,具有雄厚的戰争潛力。雖然齊地的諸侯早先也曾反叛項羽,但韓信奇襲臨淄破齊後,憤怒的齊地諸侯轉而與項羽聯合,項羽也難得做出一次正确判斷,派龍且率軍入齊,組成規模龐大的齊楚聯軍,與韓信在濰水一帶展開決戰。

如果這場戰役,龍且能夠打赢,那恐怕整個中國曆史的走向,都會來一次大逆轉:乘勝追擊的齊楚聯軍,很可能拿下齊地七十多城,富饒的齊地将成為項羽的囊中之物,兵源錢糧甚至将從此源源不斷。而劉邦苦心設計的戰略包圍圈,也将被一戰擊破,以齊地為大後方的楚軍,還有能力從各個方向對劉邦發起反攻,楚漢戰争的勝敗,至少将再次充滿懸念……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而從戰場态勢看,此時統帥齊楚聯軍的龍且,也可以說拿着一把好牌。如前文所說,開辟第二戰場的韓信,每次得勝後,其精兵常被劉邦調走充實荥陽前線。是以他手中的兵馬,多是趙、代等地的新兵,實際戰鬥力有限,兵力處于劣勢。更要命的是,由于長途奔襲,韓信漢軍的後勤供應也壓力極大,而且由于是奇襲,韓信大軍雖然攻下數十城池,但根基也不牢固,根本無力久戰。天時利地人和,幾乎全在龍且這邊。

是以,當楚漢雙方在濰水對峙時,龍且的謀士就提出了正确的見解:齊楚聯軍不必急于和韓信決戰,隻要利用濰水險要的地勢穩固防線,同時派人到韓信後方滲透,煽動齊地城池叛亂,那麼韓信大軍就将不戰自亂,齊楚聯軍幾乎可以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取得勝利。

但手拿一把好牌的龍且,聽完這個正确建議後,卻是一通呵斥:“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也就是說,韓信沒什麼了不起,要靠兵不血刃打敗韓信,又怎麼顯示出我的功勞?如果我堂堂正正打敗韓信,項羽很可能把半個齊國封給我。我當然要痛痛快快和他打一場!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傲慢、貪婪與立功心切,讓龍且“完美避開”了所有的正确路徑,然後,就有了“兵仙”韓信那神一般的操作:先派人堵住濰水上遊,再親率大軍主動出擊,與龍且交手後就詐敗撤退,把龍且大軍引到濰水西岸,再抓住時機開閘放水,一口氣把龍且和齊楚聯軍泡水裡。項羽“翻盤”的最後希望,就這麼被一場大水沖光。

這整個過程,看上去輕松,但每個環節,都考驗着一個名将統籌指揮的能力,在那個時代,也隻有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能做得到。雖然龍且本人犯了很多錯,但輸給這樣一個對手,他并不冤。

而輸掉的後果,就是提前殺死了楚漢戰争的所有懸念:項羽損失了大批精兵,占領齊地的韓信,随後派兵深入項羽大後方,對項羽軍團的戰略包圍圈,已經完全形成。補充說句題外話:濰水之戰後,項羽為補救損失,派人策動韓信反叛劉邦,卻被韓信拒絕。後世很多人歎息韓信愚忠,但仔細想想就知道,整個楚漢戰争裡,千裡之外的劉邦,可以随時調走韓信麾下的精兵,這支大軍自始至終,都在劉邦的掌握裡,韓信又拿什麼自立?

為什麼龍且的死,會讓項羽第一次感到失敗的恐懼?

項羽,從始至終,在戰場上的判斷大部分是對的,但在戰略上的判斷,大部分都是這樣錯的。而被他寄予厚望的龍且,也同樣缺少這樣的眼光,是以最後的翻盤機會,看似赢面滿滿,其實卻毫無機會。

後人說起項羽的失敗,或說他“不善用人”,或說劉邦“狡猾”,但事實上,如果似項羽這幫毫無格局,那麼就算戰場上百戰百勝,就算團隊每個成員,都忠勇如龍且,戰略上的失敗,依然無法彌補。大至國家博弈,小至生活中各行各業,都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中國曆代軍事戰略》《楚漢戰争中劉邦戰略思想試析》《漢書》《史記》

好書推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