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福州為我國近現代漆藝重鎮,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脫胎漆器的“脫胎”意為“脫去胎質,空餘布胎”。
此項工藝公認的創始人為清乾隆時期的漆器藝人沈紹安。
銀漆彩繪山水人物梅瓶 沈紹安蘭記
沈紹安家族受古代“夾纻器”的啟發,經過不斷嘗試,将“夾纻”技法充分還原,并在某些手法、材料上創新,将漆器木胎改為脫胎,形成了福州脫胎漆器。
其工序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産品的坯胎,然後用夏布(麻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幹後,敲碎或脫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以成完器。
在髹飾技法上,主要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彩漆暈金、朱漆描金、嵌銀上彩、嵌螺钿、仿古銅、錦紋等。
漆藝制作過程
其制品大緻可分瓶、盒、盆等生活用具和人物、擺設等藝術欣賞品,整體輕巧絢麗、美觀大方、經久耐用、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堿腐蝕。
沈紹安子孫繼承和發展了祖傳髹漆技藝,名家輩出,成為著名的脫胎漆器世家。
除沈氏外,近現代福州從事脫胎漆器制作的,以李芝卿、高秀泉最為知名。
高 秀 泉
GAO XIU QUAN
高秀泉,福州人,生于1889年,逝于1963年,是近現代著名的漆藝大師。
他13歲師從福州民間書畫藝人陳琴甫、林振桐習丹青水墨,打下了繪畫功底;20歲時,經人介紹進“沈紹安恂記漆器”鋪任漆畫師,專事漆器紋飾繪制工作,精通漆藝技法;10餘年後,在家從業,為沈紹安蘭記、沈紹安恂記等店号加工訂單。
52歲時開辦了屬于自己的國光泉記漆器鋪。經過多年苦心鑽研,高秀泉在木雕漆器、印棉漆器、台花漆器、設計造型等方面均有所建樹和創新。在漆器紋飾中,他獨創了梅枝的堆漆技法(又稱“彈豔法”)、金銀漆地技法(又稱“麸銀法”)、水鳥、草幹的彩繪等。
這些技法的運用,使得福州的脫胎漆器與衆不同,獨具魅力。高秀泉還為福州漆藝界培養了衆多優秀的漆藝術家,其中著名的有林良琅、林淦彬、黃時中、吳守端等。
高秀泉與福建博物院淵源頗深。
1954年,福建省博物館(現福建博物院)初建,為豐富館藏陳列,福建省文化局委托高秀泉創作新漆器精品。
于是,高秀泉組織上司西湖小組,親自精心設計和監造了十大花瓶和茶盤,從傳統漆器和沈紹安漆器模式中推陳出新。
本次我們賞鑒其中三件精品。
One
雕漆淡綠地描金山水扁式瓶
這件雕漆淡綠地描金山水扁式瓶,通長29.2厘米,通寬21.5厘米,通高45.5厘米,直口,扁腹,橢圓形足,瓶身綠色,飾滿錦地,頸部貼飾金色花卉圖案及如意雲紋,肩部對稱貼附鋪首(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建築門飾),瓶身正反兩面圖形開光退光綠色地上,用金色繪有山水亭閣圖案。
瓶橢圓形足正反兩面飾金色纏枝花卉圖案及如意雲紋。底座雙層台,古銅色,镂空花紋。整件作品綠底襯金,華美雅緻。
Two
雕漆金錦大團結紋脫胎花瓶
這件雕漆金錦大團結紋脫胎花瓶,口徑21.9厘米,腹徑31厘米,高64.5厘米。瓶身整體為方,飾錦地紋,口略向外撇,頸筆直向下,腹外鼓。
在頸部飾有天安門浮雕,腹部飾各族人民歡歌燕舞浮雕。繁複的花紋,配以全金的單純色調,使整件作品呈現出動中有靜,富麗堂皇的效果。
後因另一件作品,高秀泉高超的漆藝水準為葉飛将軍所識,指定其前往北京參加1959年十周年國慶觀禮,此經曆與這件作品可謂相映成趣。
Three
朱紅色葵花紋脫胎漆瓶
這件朱紅色葵花紋脫胎漆瓶,口徑18.3厘米,腹徑25厘米,通高53.8厘米,瓶身顔色飽滿,線條流暢。底座為古銅色,镂空花紋。整體樸素大方。
漆器的花瓶主要是梅、柳兩種形體。高秀泉吸收古今造型藝術,創造了許多新穎的花瓶器型,此件葵花瓶即為一例。
《文化生活報》版面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内統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