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作者:足不出戶看全球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國家一個名族的靈魂所在,記錄着人類社會生産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蘊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财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确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遺産項目。中國有許多傳承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天我們就列舉中國的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大家一飽眼福。

NO10.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9.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赓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曆史資訊,表達了廣大群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8 古琴藝術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純粹的傳統樂器。有着3000多年悠久曆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絲桐”、“瑤琴”等别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曆史确實是相當悠久了。2008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7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201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6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着中華文明的曆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幹支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曆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2016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5 中國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内,運用撚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灸法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内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4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産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差別于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标志。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3 平劇

平劇,曾稱平劇,亦稱亂彈、國劇。我國知名戲曲劇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平劇藝術博大精深,文戲武戲各美其美。平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平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2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程序和人類文化發展産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内,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曆間(1041-1048)中國的畢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誕生。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No.1 長城

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修築的曆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争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配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裡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内蒙古、黑龍江、吉林、遼甯、山東、河南、青海、甯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内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視角】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