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作者:電影曆史文化飯醉團夥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改革開放的中國開始變得更加時髦了,在大街小巷能看見許多戴着蛤蟆鏡,穿着皮夾克和喇叭褲的時尚青年,他們提着一個錄音機放着音樂走街串巷。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然而一個叫張薔的女生大概是大街上年輕人們最熟悉的女歌手之一,她的聲音遍布各個角落,哪怕是連賣包子的商店都會在門口擱一個錄音機,放張薔的歌來吸引顧客。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有人評價這個時代是中國内地流行音樂的開端,而張薔就是本土歌手當中的“開山鼻祖”。這個時候的流行音樂不再是靡靡之音,這個時代開始慢慢變得開放,變得寬容,整個社會對流行文化開始有了正确的認識。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在80年代初期,由于中國内地流行音樂剛剛起步,大部分年輕人其實還都是通過港台的流行音樂進行慰藉,當時那個年代,每年春晚的壓軸節目還不是語言類節目,隻有港台流行歌手的出場才是整個晚會的高潮階段。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由于我們的文藝作品比較短缺,當時一首歌可以流行好幾年,年輕人幾乎人人都聽,人人都會唱。由于中國社會對于流行音樂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之整個社會上的文藝工作者稀缺,全國各地開始舉辦各種歌手大獎賽,意在于能夠選拔出優秀的歌手。有人形容得好,他們說這才是中國内地最早的選秀節目,“超女”的鼻祖。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此時作為全國藝術文化中心的北京首當其沖,舉辦了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16歲的北京姑娘張薔便是報名參加這項比賽的一位選手。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舞台上這位小姑娘演唱了一首美國著名組合卡朋特的一首《Jambalaya》,在場的評委全部傻眼了,下邊坐着的都是些什麼人哪!全部是美聲唱法的大家,古典音樂演奏家,戴着眼鏡不苟言笑的老學究,看到張薔在舞台上扭着腰唱着英文歌,他們連連搖頭,在他們看來,即便我們再開放也沒到這種程度,實在有傷風化,成何體統,典型的資本主義唱法。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有些老人的話更難聽,嘲笑她發出的聲音像“踩到了貓尾巴”。

下了舞台之後,張薔的朋友都心灰意冷了,看到她的表演,他們知道,肯定完了,有人告訴張薔,你不可能獲獎的,但你的底子不錯,聲音好,見識多,不如到廣州茶樓裡去唱歌吧,也隻有廣州、深圳那些相對更開放的城市能夠接受你這種音樂風格了。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張薔有些不甘心,難道我就注定要做一個茶樓歌手了嗎?正在她左右為難的時候,她收到了一封來信,大體是贊美張薔美妙的歌聲的,接下來的幾天張薔接到了一捆一捆的來信。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這時候年少的張薔突然意識到,盡管評委們不青睐自己,但因為這場大獎賽是通過直播信号在電視上播放的,現場直播。除了舞台下面那些大叔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觀衆在電視機前觀看了自己的演出,時髦青年們都對她的音樂沒有任何抵抗力。她知道,流行音樂的春天來了,這個社會需要自己。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的确,在當時,中國的大衆文化剛剛興起,人們對于這方面的需求量巨大,音像制品業在當時開始了野蠻的生長,光是太平洋影音一家公司一年就賺了一千萬,眼看他大樓平地而起。用樂評人金兆鈞的話講:“當時中國的音像制品年代就是一個開動機器就能賺錢的年代”。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随着太平洋公司的一夜崛起,中國幾乎一夜之間就冒出了上百家唱片公司,而那些龍頭企業每個月都要錄制幾十張專輯,然後迅速投入到市場。最快的時候一天就能錄制一張專輯,沒辦法,市場需求量大,廣大老百姓都等着聽呢,當時唱片産業俨然就是一個賣方市場,對于文化産品根本供不應求。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京怎能放走這樣一位潛力巨大的女生,評委們可以不喜歡,但攔不住市場對她的追捧,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特點。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于是,張薔在1984年成功等到了這個機會,唱片公司找到她,成功錄制了第一張專輯《東京之夜》,在當時那個時代,像張薔這樣的新人,唱片公司一開工直接就發行了60萬盤錄音帶,可想而知當時的流行音樂專輯有多好賣。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然而這60萬張錄音帶很快就售罄了,唱片公司快馬加鞭,勞工24小時三班倒,機器連續數天工作。在公司的經銷部,各路供貨商提着一袋子一袋子錢等着提貨,把大門口圍得水洩不通。最終這張處女作《東京之夜》以252萬的銷量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令人歎為觀止。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雲南音箱制品公司一夜之間賺得盆滿缽滿,馬上又投入到張薔第二張專輯的制作。在張薔最火的這段時間裡,她一年出了六張專輯,一時間整個唱片市場洛陽紙貴。

而實際上那個年代中國其實原創歌曲非常少,好的創作人寥寥無幾,大家都是“拿來主義”,用外國已經紅遍大街小巷的歌曲拿到中國來填詞,當時那個時代大家的版權意識也比較淡薄,也根本不需要付版權費用。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像張薔的歌曲基本就是這種情況,德國的Modern Talking,瑞典的ABBA,美國的Carpenters都是她重要的旋律來源,其中她最廣為傳唱的歌曲《愛你在心口難開》也是翻唱了自外國歌手Bobby Vee。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隻發生在張薔身上,在港台歌手身上更為普遍,像劉文正,迪克牛仔其實都靠别人的歌成名,甚至張學友,劉若英,王菲,包括後來的範玮琪等等,無不如此。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但對于大部分中國聽衆來說,這都是夢幻的,因為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所謂的世界旋律,以及紅遍全球的迪斯科舞曲,那些傳統的音樂早已經無法打動他們了。

成名之後的張薔曾接到過一個中國著名作曲家的邀請,他喜歡張薔的聲音,希望她能夠唱自己的歌,并承諾一切都給張薔最好的條件,樂隊,裝置,酬勞全方位都是頂尖配置。而當張薔聽完了這位作曲家的小樣之後,她笑了:“你就沒有更好聽的歌了嗎?”。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這話放在當時實在有些大不敬,但确實也是那個時代的現狀,人們厭倦了那些沒有新意的旋律,他們喜歡刺激的,動感的,迪斯科的音樂旋律,可以讓人站起來跟着音樂跳舞的旋律。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1986年,張薔的名字傳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美國時代周刊登載了她的故事,這也讓她成為了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内地女歌手,此時的張薔根本不在乎所謂的什麼外國的雜志,因為她早已經用幾百萬唱片銷量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單純從專輯銷量上來看,她甚至可以讓鄧麗君望其項背。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關于張薔驚天地動地走紅,許多人都有自己的了解,有人認為這是來自于内地聽衆多年來文化趣味壓抑許久的一種釋放,也有人認為是來自于外國旋律對中國聽衆的審美沖擊,還有人認為就是單純的“性感”造就的。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張薔的歌迷數量男性遠遠大于女性,原因就是在聽張薔的歌曲時,你會有一種真正戀愛的感覺,張薔的聲音完美诠釋了女性的性感,這在當時還是非常罕見的,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女性大多都是中性和内斂的,我們的文化不提倡女性過分展露她們的性别特征,那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堕落。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我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你主動跟人家男孩子說話,真不要臉呀你”。

而張薔卻打破了這種繁文缛節,她在歌詞當中大膽表達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通過自己酥到骨子裡的聲線傳達出去,這讓大部分年輕男孩都難以招架,台灣的鄧麗君能夠征服内地的歌迷,同樣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在每一張專輯的封面,那個長着一雙小小眼睛,大大嘴巴,圓圓臉蛋,燙着爆炸頭,化着煙熏妝,性格熱辣,奔放的姑娘也給年輕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就是那個年代中國最反叛的女青年形象。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這個時候的張薔如日中天,任何藝術形式的啟蒙階段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個毫無疑問,但文化要想一直發展下去,在本土生根發芽,最終想要發展下去,必須經過自己的原創。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原創音樂占據了高地,出國一年回來的張薔早已失去了她原有的陣地,一個時代就這樣過去了。

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她讓黑白色的街頭變得像霓虹燈般絢麗

此後的張薔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但她還是會被那一代人們記起,成立于1998年的樂隊的新褲子樂隊,作為張薔的一群迷弟,他們專門為張薔打造了一張專輯,帶着她走上了年輕人的舞台,當張薔那具有辨識度的聲音再起,那一刻,“迪斯科”回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