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說起古代的皇後,大家大多想起的是呂雉、武曌之流,這兩人皆是女中諸葛人物,有勇有謀,比起丈夫劉邦和李治,也并不差毫分。

倆人不僅在政治上極有遠見,呂雉臨朝聽政,在劉邦死後一度稱為漢朝的新的掌權者。武則天更是成為了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将國号改為周。但是對于這兩個人的評價,後世褒貶不一,好像一旦女人與政治扯上了關系就再也不能與好名聲挂鈎。

實際上臨朝聽政的皇後不僅這兩個,宋代的皇後多有垂簾聽政之舉,但是在曆史上對這些皇後的評價卻不差,相反大都歌頌她們賢德,這是為什麼呢?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

1.垂簾聽政的皇後大都是效仿先制,本人意願不大

北宋與南宋共有十八位皇帝,據曆史記載,垂簾聽政的皇後就有九位(包括皇妃),在這麼一個僅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朝代中,數量的确不少。從宋真宗駕崩後,下诏令章獻太後也就是他的皇後劉氏協助幼小的皇帝處理政務,于是各位大臣商量出了太後垂簾聽政的制度:“太後與帝五日一禦承明殿,帝位左,太後位右,垂簾決事”。也就開了宋代皇後垂簾聽政的先河。

于是後來宋仁宗皇後曹氏、宋英宗皇後高氏、宋神宗皇後向氏、宋哲宗皇後孟氏、宋高宗皇後吳氏、宋甯宗皇後楊氏、宋理宗皇後謝氏和宋度宗淑妃楊氏皆有垂簾聽政之事。

但大多都是因為借鑒章獻太後垂簾聽政的先制,是以先帝在去世之後倘若嗣子幼小,就需要皇後去協助處理政務。就好像生活中你的奶奶從你太奶奶那裡得到了一個镯子,你媽媽又從奶奶手裡繼承了這個镯子,理所當然你母親會以為等你娶了媳婦這镯子也應該留給她。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慈聖光獻皇後曹氏(1016年-1079年),北宋宋仁宗趙祯的第二位皇後

曹皇後僅垂簾聽政十三個月就撤簾歸政給英宗。神宗皇後向太後聽政時間也不長,當時宋徽宗趙佶即位時,特意請向太後聽政,“權同處分軍國事,辭,帝固請,乃從”。

向太後此人頗有想法,對于治國理政,據史書《宋史·列傳第二後妃下》記載“令外間不避家諱,不立誕節名,不通使遼國,輔臣不于小殿奏事。才六月,即還政”。是以說,有野心的向太後也不過六個月的聽政時間就還政了。足以見得其實皇後聽政不過是形勢所迫,她們本人倒是沒有那些想當女帝的心思。

其次也都是因為繼位者年齡尚小,她們謹遵遺诏,防止臣子因帝主年幼而禍亂朝綱,一心一意地也不過是為了丈夫曾守下的天下。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2.出身名門,受理學和傳統女德影響大

這些垂簾聽政的太後大都是名門出身,例如仁宗皇後曹氏是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曹皇後曾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評價說“已輔乾坤成化育,終符日月繼光華”。而宋英宗的皇後高氏則是曹皇後的外甥女,出身勳貴世家,她曾以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制,但被後人評價說她是“女中堯舜”。向皇後是宰相的孫女,孟皇後、謝皇後也皆出身名門官宦世家,從小都習得詩文教化,頗有文化素養。

而另一些出身不詳的垂簾聽政的皇後也大都有學識,接受詩書禮儀與傳統文化教化,遵守三從四德。我們常說的“三從”出自《禮記.喪服.子夏傳》,指的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則由《周禮.天官.九嫔》記載,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四德。遵從三從四德是古代閨房女子的基本功,同樣也是成為皇後的基本操作。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高滔滔(1032—1093年),宋英宗的皇後,宋神宗趙顼之母

除此之外,宋代程朱理學盛行,這種新的儒學重視對人的個性和私欲的控制與壓制,要求人“存天理滅人欲”更對婦女提出了節操意識,要求婦女重視貞操,進而壓抑了女性的訴求。出身門第和具有知識素養的皇後們,作為萬民之表率,則極其重視個人的言與行。在垂簾聽政的時候也深受理學影響,常與輔臣一同讨論軍國大事,而不随意武斷判決。

是以說古代傳統女德和理學也是規範皇後行為的一大準則。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劉娥(968年—1033年),章獻明肅皇後,宋真宗趙恒皇後

3.雖然垂簾聽政但是權力不大

雖然皇後在成為垂簾聽政者之後,被先帝賦予垂簾聽政的作用,幫助幼小的新君處理政務,擁有一定的權力,但仍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成為宋代權力的中心。

宋真宗皇後劉皇後共垂簾聽政了11年,直到她去世時,23歲的宋仁宗才親政。但是在劉皇後當權的時候,對政治極其具有欲望,宋臣均擔心她會“行武後故事”,即害怕武則天稱帝類似的事情再次出現,于是都極力阻攔。在群臣的阻攔之下,劉娥隻能壓抑本心,僅僅成為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後而不是女帝。但是劉皇後在臨終的時候竟然還打算令宋真宗的莊惠太妃楊氏繼續聽政,群臣隻能隐瞞遺诏,最終歸權給了宋仁宗。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内亂呢

上圖_宋仁宗,趙祯(1010年—1063年)

後來聽政的太後們皆因有這樣的先例而被多加限制權力,又加上後來的太後們大都沒有劉娥這樣獨攬大權的野心,對政治也都是一副群臣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态度,權力雖聽起來大但也不怎麼在乎,等皇帝大了或者檢驗期過了,都會還政給皇帝。是以倒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而至于有些喜歡大包特攬的聽政的皇後們,小皇帝們和群臣都是十分寬容的,小皇帝們隻要最後熬到太後們壽終正寝将權力還給自己,雖然這頗有些卧薪嘗膽的意味,但也會對太後說盡好話,畢竟是自己親爹或者親爺爺的老婆。

對于大臣們來說,隻要最後願意還政給皇帝,皇後都是好皇後,倘若還有點作為造福于民,憑啥不能說她賢德呢。

文:瑞秋

參考文獻:《宋史》《禮記.喪服.子夏傳》《周禮.天官.九嫔》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