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作者:趙心放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去年筆者曾在《寫乎》上發表過一篇關于楊貴妃命喪馬嵬驿的拙文,對《玄宗實錄》稱馬嵬兵變隻有領頭人沒有主謀的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肅宗李亨就是殺死自己小媽楊貴妃的主謀。随着進一步查閱史料,發現衆多史料對楊貴妃是否死在馬嵬驿說法不一。在此,有必要與讀者聊聊這事。

(一)馬嵬事變發生的背景

實話實說,執掌朝政伊始的唐玄宗李隆基是能幹的,把整個大唐王朝帶入了史稱的開元盛世。但進入中年後,李隆基居功自傲起來,誤用奸臣,貪戀女色,生活奢靡,朝政每況愈下,社會發生動蕩,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當皇家逃難大軍來到馬嵬時,由于地方官逃逸,斷了糧食供應,禁軍本來就對楊國忠和楊貴妃不滿,加之又要餓肚子,就引起了嘩變。當時李隆基已年屆七旬,年老昏庸且被吓壞了,沒能力處理事變,隻有聽之任之,惟求自己能全身而退。

唐代皇家内骨肉相殘的事多次發生,老少都互相多了個心眼兒,李隆基對太子李亨不是完全放心的,皇家逃難大軍到達漢中時,就诏令諸皇子分别兼領天下節度使,目的就是分散太子的權力,首當其沖的肯定是軍權。這引起了城府極深的李亨不滿,筆者估摸是其悄悄收買禁軍将領陳玄禮幹的嘩變事兒。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二)楊貴妃到底死了沒有?

嘩變發生後,唐玄宗不得不下诏“命力士賜貴妃自缢”。

據《舊唐書.楊貴妃》載,禁軍将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還沒消氣,認為“賊本尚在”,向唐玄宗請求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無計可施的唐玄宗隻好含淚與楊貴妃訣别,然後楊貴妃“遂缢死于佛室”。

《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樹下。

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在士兵嘩變的情況下,楊貴妃難逃一死,但不忍心親眼見她死去,便令人牽着她離開了自己,然後“竟就死于尺組之下。”

但楊貴妃之死還有另一種說法,主要散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最著名的是杜甫的《哀江頭》。這首詩作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那時安祿山還占據着長安。詩中寫道:“明眸皓齡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缢死于馬嵬驿,因為缢死不會見血。還有說她是吞金而死的等好幾種說法,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想不到的是,一年後(另一說兩年後)唐玄宗派宦官去改葬楊貴妃,結果去的人禀報墓中不見屍體,隻有一個生前攜帶的香囊。這下子,楊貴妃沒死的傳聞四處傳開了。這傳聞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是個迷案。人們紛紛猜測楊貴妃沒有自缢,是由其侍女替死的,而本人卻趁亂化裝潛逃到了别的地方活了下來。

逃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猜測不少,主要談兩處:

其一:當時楊貴妃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在現在的上海一帶揚帆出海到達了日本的久谷町久津,并在此終老。

依據是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衆展示了自己的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新世紀初年,不少中國人熟悉的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竟然公開聲稱她就是楊貴妃的後裔。

這不是日本人在自作多情喲!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著名中國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在評說《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等文章中就指出,楊貴妃可能并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其二:四川省境内的太蓬山,地貌獨特,山勢險峻,早在晉朝初期,已經是道教聖地之一,隋唐之後香火鼎盛。

傳說太蓬山諸峰成蓮蓬狀,是以後人取荷花的蓮蓬之意稱其為“太蓬山”,太蓬山上仙霧缭繞,素有“蓬萊仙迹”之稱。在當地人中,有個世代流傳的傳說,馬嵬事變後,楊貴妃化裝打扮,翻秦嶺越巴中,走過不少郡縣,終于來到太蓬山避難,受到道士們的同情和保護。

楊貴妃笃信道教,法号太真,早年與道教關系密切。再說太蓬山地處當年為楊貴妃送荔枝的路途中,她對此山熟悉并傾心向往。曾有人在這山下看到過一座構造簡單已經生了青苔的墳墓,墓碑上隻刻有“楊氏之墓”四個字,據村民說這個墓就是楊貴妃死後悄悄埋葬在這裡的。這墓和對面的雙乳峰有奇特的聯系,合起來被村民們稱為“仙女墳”。

楊貴妃死後,山下的村子稱為“楊家村”,以前沒有楊姓人家在此居住。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三)為啥說楊貴妃沒死呢?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曆史上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請分析其中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顔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缈間”、“其中一綽約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詩中說的就是在馬嵬驿沒有見到楊貴妃的遺體,唐玄宗派的一個道士在蓬萊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太真是楊貴妃出家時的法号。白大詩人的動人詩句,真格兒讓人們充滿了想像。

《長恨歌》裡稱的蓬萊仙山在哪裡呢?有兩種認識:一是在日本文學中,常把蓬萊山作為日本本身。但在中國的史料中并沒有記載“蓬萊山就是日本”的說法。二是蓬萊山是中國道教中所稱的在大海中的一座神山。

從當時的海上交通條件分析,楊貴妃乘載數人的單隻船不可能到達日本。萬一硬是成功登陸,日本的正史也應該有記載。在中日兩國正史上記載那個時代通過海路到日本的中國人,僅有鑒真、拾得等寥寥幾個,那是經過九死一生才成功的喲。日本遣唐使、留學生到中國,每次都是數百人規模的船隊,抗風浪能力要強得多。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換一種思維方式。今年初,筆者在發表于“寫乎”上的一篇拙文中說道:唐代是古代中國的一個輝煌時代,也是日本最受中國影響的一個時代。就文學藝術的影響力而言,白居易是當之無愧的冠軍,李白、杜甫等大牌也相形見绌。

日本794-1192年的平安朝,是漢詩文全盛的時代,白居易的詩文得到迅速流傳。如平安朝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共收錄詩歌1110首,白居易的詩有535首,幾乎占一半。藤原公任編纂的《和漢朗詠集》,共收錄588首,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同時期問世的《源氏物語》,引用中國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枕草子》中引用的中國文學典籍39處,其中《白氏文集》有13處......由此可見,白居易的詩歌在當時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在日本文學史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唐氏能(代表中國之意),以唐氏能為素材創作的劇本有十幾種,其中就有一個關于楊貴妃的劇本。包括《長恨歌》在内的白居易文學在日本廣泛流傳,楊貴妃在11世紀的日本就已經家喻戶曉,楊貴妃逃亡日本的說法也是那時“進口”到中國的。在時光的流淌中,加之曆代文人的梳妝打扮,充滿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仿佛變成了有闆有眼的曆史。這就是筆者對楊貴妃去了日本的管見。

安史之亂發生後,人們對楊貴妃是痛恨的,但随着時間推移,人們對她的死感到有些許原諒和痛心,因為畢竟她不是叛亂的罪魁禍首,一個絕世美人說沒了就沒了令人心疼。言傳找不到她的遺體,于是産生了不少的聯想,包括渡海到了日本,或在國内蓬萊山上楊貴妃和唐玄宗派來的道士見面等等。這些情節的問世,不是演繹了白居易《長恨歌》的構思嗎?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四)補白

當年傳言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筆者管見是唐肅宗李亨搞的鬼。理由是,他記恨他的老爸和這個小媽。

據史載,楊貴妃死後,李亨拒絕将其列入後宮嫔妃名單。因為列入了,就要享受事實上的皇太後哀榮,并敕封谥号(楊貴妃受寵後唐玄宗沒另立皇後)。

執掌朝政的李亨示意手下人這麼辦,搞成一樁糊塗案,讓老爸被軟打整後還說不出口哦。

馬嵬事變後,為啥在墳墓中不見楊貴妃遺體?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