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隻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相信很多人對《大秦帝國》都不陌生,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成分在裡面,尤其是老秦人組成的虎狼之師,為秦國最終脫穎而出滅掉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支虎狼之師即為秦銳士,而在秦銳士之中,更有一支精銳中的精銳,即為鐵鷹銳士,而鐵鷹銳士就是在鐵鷹劍士的基礎上由秦國名将司馬錯改良而來的。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隻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司馬錯的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在馬上超越趙國“胡服騎兵”和齊國“技擊騎兵”,步兵超越魏國“魏武卒”的精銳部隊。是以,它的選撥和訓練必然是極其嚴苛的,而事實也确實如此。

在司馬錯籌措鐵鷹銳士之前,秦軍中就有鐵鷹劍士,不過數量極其少,僅有百餘人,原因就在于選拔極其嚴格,很多士兵并不能勝任。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精銳之師紛紛出現,魏武卒、齊技擊、趙飛騎等等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在戰場上往往能以一當十,威力自然是相當大的。就拿步兵中的最強軍魏武卒來說,為魏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帶領五萬魏武卒及少量騎兵和戰車打敗了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對于秦國來說,絕對是恥辱中的恥辱。

等到司馬錯籌備鐵鷹銳士的時候,自然借鑒的就是這些精銳之師,尤其是魏武卒。司馬錯選拔鐵鷹銳士的時候,要在魏武卒選拔标準之上再額外添加一些更為嚴苛的條件。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隻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魏武卒在選拔的時候是這樣的:士兵要帶着1隻長矛、20支長箭、1張硬功、3天軍糧,合計50斤,負重50斤疾行100裡然後能立即投入戰争,這樣下來合格的士兵就可以成為魏武卒的一員。

而司馬錯為了建造一支超越魏武卒的軍隊,自然不能僅僅這樣的條件就能成為鐵鷹銳士,士兵還要在這個基礎之上額外配全副甲胄、1口短劍、1把匕首、1面盾牌,總重達80斤,疾行100裡之後加入戰鬥,然後騎兵進行騎戰,步兵進行步戰,過關的之後還要參加各種諸如陣戰關、較武管等,如此這般才能成為真正的鐵鷹戰士,這對士兵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也是以,在20萬新軍中,也就隻能選拔出1600名鐵鷹銳士。

這1600名鐵鷹銳士的戰鬥力是驚人的,但實際上,這個鐵鷹銳士的說法并不存在于曆史上,它隻是孫皓晖筆下的一支軍隊。史籍中關于秦國軍隊的描述不是很多,并沒有鐵鷹銳士的提法, 但秦銳士确實存在于曆史上,荀子在《議兵篇》中有這樣的一個評價: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這其中涉及的就是齊技擊、魏武卒和秦銳士。齊技擊算是最弱的,而魏武卒的戰鬥力同樣是驚人的,在吳起的指揮下,其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耗費國力同樣也是驚人的,是以很難長久,也很難複制,除非是一個地大物博又國立雄厚的國家才能駕馭。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隻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荀子詳細說了魏武卒的選拔和訓練方式,但是對于秦銳士,卻并沒有很詳細的說明其選拔和訓練方式。實際上,秦銳士并不是如魏武卒為魏軍中的精銳那般是秦軍的精銳,它根本就是整個的秦軍。秦軍的改革源于商鞅變法,秦國設下二十等級軍功爵位制,從第一級的公士到第二十級的徹候,随着爵位封賞的一級級上升,所給的封賞越來越豐厚。敵人的首級就是秦國士兵立功的工具。

當然,有賞就有罰,對于在戰場上不作為的士兵,處罰也是相當嚴厲的,而且還會被連坐,秦軍五人一伍,這五個人就算是捆綁在一起,如果一人犯法,五人同罰,免除刑罰的手段隻能是敵人的首級,等等。在這樣的制度下,秦國人基本就是全民皆兵,并且人人都想要立功,人人也隻能立功才能改善自己的階級地位。是以,秦軍的戰鬥力是驚人的。

即便是訓練有素的魏武卒也不能與之争鋒。

繼續閱讀